和电台节目主持人聊天,提起书展,他说香港应该有个长期性的购书中心,我也赞同,但寸土尺金的香港地,谈何容易?
不过这不是租金的问题,是文化根底的问题。香港人基本上没有时间花在书本上,看的多数是报纸、杂志和马经。
东京八重洲有家Book Centre,是8层楼大厦,全部卖书,生意滔滔。整个地区的神保町,开的都是书店。台湾的购书中心,也慢慢地有了规模,就是香港做不成这件事。
当今经济萧条,许多大厦的租金降低许多,像尖沙咀东部一带就很便宜,或者可以开个购书中心吧?总比没有主题的商场好得多,那种地方卖来卖去都是相同的商品,闷都闷死。
近来英文书局开得很像样,而中文的只有庄士敦道上的“天地图书”。小书局甚至开上二楼。伦敦也有很多在偏僻地区的书店,但它们卖的是专业书。巴黎圣母院后面有家专卖亚洲研究的书局。
反观内地,珠江三角洲上有许多大型的书城。上海的书城更挤满了客人,各地的新华书店也都做得不错。
内地的书还是卖得很便宜,听说我们的散文集一册就要五六十元,为之咋舌。香港中文书卖得不多,与价钱无关,英文小说比在外国卖贵几倍,也有人照顾生意。
也许问题出在这一个“书”字。香港人喜欢跑马,听到书,即联想起“输输”声,意思和兆头不好。
新加坡也有个书城,马迷们在竞赛那天是不开车经过的。
不如改个名字吧!叫赢城行不行?但是贏城很不顺口,改为赢都吧!听起来像银都,和银子有关,生意一定好。
什么输城赢都,都是废话。根本就是不读书导致。书若读多了,哪会盲目迷信?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随心随意去生活》 作者:蔡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