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央行召开了2020年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稳妥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同时强调“持续整顿拒收现金”,“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和使用安全”。事实上,在疫情防控期间,央行接到了群众投诉,个别商户以疫情防控为名拒收现金。为此,央行已经采取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并组织金融机构对回笼资金进行杀菌处理。许多银行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配备现金消毒设备物资,关闭存取款一体循环机等,并对医院现金单独保管。
换言之,把防疫当作拒收现金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少商家拒收现金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为节省人力成本,但这样的行为涉嫌违法。人民币是印有国徽的主权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有的人会问,既然移动支付已经很普遍了,现金还有用处么?殊不知,就在移动支付崛起的这几年里,现金流动速度下降,在货币体系中份额下降幅度反而趋缓,大额现金需求在增加,比如在批发、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这次会议也提出“研究开展大额现金管理试点”。还有人觉得,有了移动支付,社会上的小额交易就用不着现金了。但移动支付真的不是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还需要一系列的授权,不少人连借记卡都没有,还有些老人视力或手指功能有限难以操作。类似情况未成年人也存在,其对电子支付掌控能力有限,未成年人用成年人账号大额支付导致纠纷的事件频现。更何况,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用户并非百分之百普及。现金支付是困难群众、残障人士、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兜底”支付方式,万万不可没有。畅通的现金支付渠道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日常交易的最后“底线”,在生活中必须存在。
那么,疫情期間用现金就没办法“无接触”?过去没有移动支付的时候,糕点店熟食店的店员要同时收钱和装袋,现金放在专门的托盘里,用夹子点算找零。这样的情形想必很多人都见过,而今做到也真的不难。
流通货币是一个国家货币主权的象征,是记账货币的“底层资产”。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流通货币的投放不仅是最主要的货币投放形式,也是主要的货币管理工具。万万不能让拒收现金者“理直气壮”,维护好现金的支付功能,也是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
(摘自《工人日报》 本文作者: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