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关键在发挥不可替代性

2020-11-28 07:20:22
现代阅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替代性东南亚中国化

近期,因为日本启动“召回”部分日本企业的计划、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主席库德洛提议鼓励美国企业回流、部分企业向东南亚迁移等事件,出现了全球产业链正在“去中国化”的猜测。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有可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必须有长期繁荣的传统产业以保持独立自主。

很明显,日、美的相关政策与疫情和其贸易立场有关,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摧毁全球产业链。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已连续4年恢复性增长,日本最大的车企、建材、纸业等行业巨头,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中国美国商会3月调查显示,63%的受访企业有意在2020年扩大在华投资。投资有所分化,是产业链发生的真实景象,不能用“去中国化”简单概括之。

当然,确实存在部分企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现象。中国过去因为是价值洼地而受益,如今沿海已成为高价值经济区,必然遭遇部分产业转移的挑战。近年来,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等6国共同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RCEP)谈判进程全面提速。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向东南亚转移,部分折射了对RCEP前景的看好。這种转移不能解读为“去中国化”。

诚然,尽管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不是事实,但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确实造成了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损失。特别是疫情的蔓延,导致大批中国企业失去订单或被迫违约,有的企业还出现了生存问题。外部技术供应链的时而中断,也让中国高科技产业面临不小的升级风险。对于全球产业链位置的争夺,已经发展为一场涉及营商环境和财政政策的竞争。面对这种挑战,怎样强调保住产业链也不过分。

实际上,中国不缺乏底牌。220类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内需市场还远没有开发,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储备也是全球最多。这赋予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只要看清全球产业链的异动情况,用好用足政策储备箱,就可以维持中国产业的景气度,进而维持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优势地位。

(摘自《新京报》    本文作者:徐立凡)

猜你喜欢
替代性东南亚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海峡姐妹(2017年10期)2017-12-19 12:26:28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RD CELL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6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50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