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英 田俊杰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巩固提升巩留“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查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助力巩留绿色崛起,我组结合实际赴县生态环境局、文旅局、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库尔德宁镇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巩留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巩留哈语称“托古斯塔绕”,意为“九水之源”,寓意河流众多、水草丰茂的地方。巩留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和森林资源优势,有大小河流41条,地表水年径流量93.56亿立方米,占全疆的1/10、全州的1/3,有国家重点工程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和3处水电站,年发电量在23.7亿度以上。巩留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现有耕地60.1万亩、天然草场414万亩、林地153.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9.2%,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林草覆盖率达86.7%。境内的雪岭云杉形成的广袤森林是国内最独特、面积最大的森林,被誉为“雪岭云杉”的故乡,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库尔德宁、世界罕见亚洲唯一野核桃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塔里木、恰西。全县平均海拔900米,年平均气温8.4℃,日照时数2775小时,无霜期148天,年均降水量288毫米。巩留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底蕴丰厚,独有的宜农、宜林、宜牧、宜居的气候和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塞外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巩留县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努力解决县域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推动巩留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4年,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将巩留县列为第一批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名单;2015年,巩留县被列为伊犁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全县13个乡镇场全部创建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49个村创建为自治区级生态村;2016年,成功获得“自治区生态县”命名并授牌;2017年,获得州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2018—2019年,巩留县调整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巩留县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人员,从行动上全力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将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多年努力,巩留县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级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引入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区,并于2019年7月,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定為“中国天然氧吧”,11月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巩留县取得了极具影响力的生态名片。
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取得的成效
1.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健全
一是组织领导高位推动。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场、县直有关单位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中,初步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环保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二是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巩留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可研》《巩留县生态县规划》《新疆巩留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各乡镇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规划》,为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三是强化生态文明责任落实。制定《巩留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考核验收办法》《巩留县强化督导落实工作方案》《巩留县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环境保护实绩作为领导干部选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2.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印发《巩留县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所有砖瓦厂已全部安装脱硫、除尘设备以及在线监测设施,淘汰拆除建成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推广电采暖、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改造,县城区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5%,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北疆县市前列。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县内25条河流、1个湖泊及大型渠道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封堵河道排污口75处,聘请县、乡、村社会监督员117名,开展河湖保护监督。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治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逐年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开展农村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建立15个废旧地膜残留定位监测点,全面开展地膜应用和残膜污染监测。
二是抓好生态建设与保护。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森林、河流、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野核桃、野苹果等物种资源保护。严格落实2016-2020年第二轮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水涵养区禁牧30万亩、一般性禁牧10万亩、草畜平衡323万亩,严格控制牲畜转场时间和数量。持续抓好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三北人工造林7000亩、退耕还林5000亩。加快“森林村庄”“绿化村庄”建设,阿克吐别克镇高尔基村、东买里镇公尚村、莫因古则村实施自治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试点项目。
三是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明确三级网格主体责任,健全重点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一座,并于2018年完成提标改造实现一级A达标排放。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500立方米。铺设改造东城区、巷道排水管网110公里,县城排水管网收集处理率达到88%。修订完善《巩留县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成伊犁河流域巩留段拦河截污净化屏项目,切实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对巩留县大气、农村土壤、地表水、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3个重点企业开展监测,均达到功能区考核标准。
3.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一是多规衔接划定生态红线。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制定《巩留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对国土空间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根据《新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进行征求意见,巩留县结合县域实际,对巩留县禁止开发区、重点保护区具体范围进行核定,初步划定县域生态保护红线。
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县域内砂石料场、煤矿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环保设施不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整改或停产并制定“一企一策”;对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及农牧民进行清查和逐步退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产业布局专题研究,为巩留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4.生态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编制完成《巩留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准入“门槛”,严禁“三高”企业进驻巩留。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打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启动“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了《巩留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实施意见》,编制了《巩留县有机产业规划》,加大巩留县有机产品推介力度,完成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地理标识4个;已打响了天山伊贝、“三香红”苹果、“原野”核桃、“酷町”牌树上干杏、“天畔”糯玉米等绿色农产品。
三是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编制《巩留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利用“绿水青山”,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莫合特色小镇建设,突出生态旅游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切实将巩留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是部分群众主体意识不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还未形成,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部分部门以及乡镇没有认识到抓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和美、幸福安康”新巩留的现实选择和迫切需要,缺少全局性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对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释放生态红利方面不够重视,缺乏思考和行动。
2.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引导不够强势
一是对内宣传不到位。我县去年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但通过调研发现群众大多并不知情,对全县所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了解,对巩留县的优势资源不掌握,没有形成“人人都是巩留形象宣传员”的良好氛围。
二是对外宣传不到位。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一名片宣传力度还不够,在宣传方式上比较单一,取得的成效达不到预期,相比于周边县市,我县景区的知名度不够高,在打响生态名片方面还需继续下功夫。
3.全县生态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一是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严重不足,缺乏政府支持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缺乏规模和认证,所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缺乏深加工企业,产出农产品还停留在最初级阶段,没有发挥生态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二是“生态+旅游”做得不够,结合生态开发旅游新项目不足,生态休闲观光等旅游业态发展缓慢,在挖掘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上用力不足,生态优势发挥不明显,拉动投资力度不够。
三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一定资源浪费的现象。城镇绿化、清洁用水大部分直接从居民用水中抽取,而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2万方,其中经过处理后回用0.5万方、另外0.7万方排入湿地,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作物秸秆、地膜回收利用方面推广还不到位,焚烧、乱扔的现象依然存在。
4.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还需加强
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群众环保意识没有跟随生产生活能力的提升而提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而乱堆乱放、随意排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城乡环境卫生管护力度有所减弱,通过调研发现一方面县城内蝶湖、蝶湖退水工程、湿地公园等地的绿化、花化、水体管护有所放松,草坪杂乱、水体污浊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农村自行焚烧垃圾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管控。
5.县直部门协调联动不到位
生态环境、旅游、宣传、公安、农业、林草等部门缺乏协调联动机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优势方面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难以凸显。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引领
一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及带来的经济发展效益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广场、游园、车站、酒店及街道两侧等地设置巩留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宣传图像和标语,并結合农业、旅游制作巩留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手册,可放置在酒店、车站、夜市及进出巩留要道的卡点处(警务人员检查外地车辆可以发放),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宣传氛围。
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相关培训。把生态文明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利用党校阵地,强化干部生态文明意识,邀请专家来我县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全面提升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待疫情结束后,可将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纳入国旗下宣讲和夜校课程,可以利用下沉干部入户走访的机会大力向本地群众宣传我县的优势资源和近年来的生态工作成果,打通生态文明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人人都了解巩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人人都当宣传员,宣传好巩留形象。
2.增强全民参与意识
一是大力弘扬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弘扬“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推进生态文明知识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切实将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普通民众心中,引导公众转向绿色的价值取向、生产和消费方式,主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参与违法排污监督、森林防火、植树造林、河流湖泊保护等志愿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发展。
二是積极建立奖惩办法。乡村可适当设置部分奖补资金,作为奖励给积极参与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群众,并参照网格化管理的模式设置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红黑榜,对于主动性较差、不服从村(社区)管理的群众张贴黑榜进行公开。
三是试点开展积分制管理模式。可通过试点实施群众文明生活积分制管理,对积极落实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宣传的群众发放兑换券,群众可通过收集兑换券到指定地点兑换生活用品,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环保工作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3.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以建设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良种畜、优质林果、特色玉米、中药材、露地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依托规模种植油芍、贝母、油葵,推进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补政策,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吸引观赏游客,促进周边群众增收。同时,积极打响绿色牌、生态牌、有机牌,大力支持“两品一标”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记录农产品生产全过程,逐步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切实打响巩留“绿色、健康、放心”的生态品牌。
二是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资源保护,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大力宣传“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国字号名片,以库尔德宁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中国气候康养地”为抓手,以打造“世界遗产·康养巩留”为目标,全面推动“旅游+”“+旅游”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打好巩留生态牌。大力挖掘巩留各景点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族特色文化,讲述巩留故事。推行一部手机游巩留,制作巩留电子语音简介,游客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了解巩留各景区简介、线路、特产、文化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抓好乡村生态旅游延伸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因地制宜引进一批深加工企业,推动“建设农村”向“经营农村”的转变。
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夏季县城绿化用水多、居民用水不足、污水处理厂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投入相应设施和管道建设,将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的水资源用于县城绿化灌溉和街道清洁,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并制定非居民用水定额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循环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促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禽粪便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的转型升级。
4.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城乡环境管护。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生态巩留,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保护好城市的天际线、水岸线、山脊线、绿地线,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巩固“城市双修”成效,持续推进城区水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加强蝶湖、湿地公园以及县城小游园的管护力度,确保巩留的天蓝水清地绿景美,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二是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深入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制定居民环境卫生处罚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对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焚烧垃圾的居民进行适当处罚,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5.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各层级权责明晰、监察有力,横向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系统,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有力。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部门、乡镇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季度考核,切实增强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笑天.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02)
[2]成金华、戴胜、王然.县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环境经济研究,2017(4):16-16
[3]周自宗.贵州省三种植物叶面积垂直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研究——以漳州市为例[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S1)
[4]杨华.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