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报贩口述:20世纪90年代报业最辉煌

2020-11-28 07:20:36
现代阅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报摊报馆晚报

本文口述者陈志成,1967年开始派报纸。1975年与麦惠枝结婚,夫妻俩共同打理报摊至今。他们在澳门报业最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活化石”。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我由1967年开始接触报贩业,即派报纸。因为家庭生活艰难,想读书就要帮补家计。我当时读濠江中学,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会兼职派报纸。我每天从凌晨5点开始派报纸,至早上8点便回校上课,工资也有60元一个月,当时两毫已经可以买一杯咖啡,所以人工(薪酬)算不错。记得读中五(高二)时,我投放了许多时间在派报纸上,早上派澳门报,中午派香港报,夜晚派晚报,每月平均也有两三百元。这一行是多劳多得,你勤力做全职,月薪也有600元,相对当时教书一月240元高许多,所以中学毕业后我直接投身这一行。我起初是给人打工,直到1975年结婚的时候才当上老板。

以前派报多是骑单车,左右两边挂帆布袋放报纸,前后同样也会放,我想有百多斤吧!骑惯了,只要兩边平衡就不会有问题。一趟可以载200多份报纸,最高峰要跑三四趟。我记得高士德、雅廉坊那里是两至五层高的楼房,街道很宽阔,将报纸一抛便能抛到5楼客人的露台。抛报纸准确是靠工多艺熟,我曾许多次打破别人的东西,如玻璃窗、花瓶、暖水壶。一听见“劈里啪啦”的声音,我就立即走人。当客人见到老板时便会发牢骚,但老板人很好,他会对客人说:“我们派报纸怎么会知道你们家放了什么东西,难道你说扔烂了个古董花瓶,我们就赔你一个古董花瓶吗?”

报纸代理

20世纪70年代买报纸要透过代理,不是直接从报社订,当时《澳门日报》的代理是李康记,李康记跟卖豆腐花那家没有关系,只是名字相同。李康记办公室位于六国茶楼对面,负责发报纸给报贩及客户。李康记聘请了7个员工负责派报纸,每人大约负责300份报纸,他们会另外请学生、青年人帮忙派报。除了派报,每月亦需要向订户收取报纸费,我们这些学生为补家计,除了派报纸,亦会帮忙收报纸费,每收一区就有20元。

后来,李康记的老板年纪大不做了,《澳门日报》就自己做代理,同时李康记把2000多个客户交接给《澳门日报》。但报馆没有那么多人手去做,便直接问有没有人想做,让我们在《澳门日报》取货,自负盈亏做老板。所以我就在李康记手上接了200多份报纸的订单,慢慢开始当老板。但这一行跟卖水果不同,不能赊账,报纸是每天清,给钱才可以拿货。所以做这一行本钱要够,本钱少的话根本做不了。不过,你本钱多但是你卖报纸数量少,同样不行。

当时我除了卖澳门报还卖香港报。但我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没有喷射船,所以香港的报纸都是靠大来、德星、佛山这些大船运来澳门五号码头。这些船到达澳门时差不多是晚上,就由代理把货运到喷水池集中发货。

后来开始用喷射船运送时,不像现在那样一早把报纸运过来,而是分几艘船运过来,即下午1点来一部分,下午3点又来一部分。所以当时我们早上派完澳门报,便要去拿第一轮的香港报,然后晚上又要派晚报,工时很长,差不多一天工作16小时。

虽然当时澳门的报馆一年有6天假期: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还有春节3日假,但香港报是长年无休,所以我一星期都没有休息。想一想,我差不多有40年没有休息过,每天工作。客人又比较特殊,多是公职人员、酒店,都是常年营业的,难道有报纸都不给人派吗?现在好很多,不用分那么多次去取报纸,而且很多晚报,如《新晚报》《明晚报》《华侨晚报》《星岛晚报》在一二十年前都倒闭了。

辉煌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报业最辉煌的日子,因为社会开始发展,赌场吸引了许多旅客,人们的生活水平变高,所以澳门报纸亦开始加价。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始加价,但那时加一毫只是多赚几分钱而已,到后来从3毫加到5毫,5毫加到1元,1元加到2元,2元加到3元,3元加到4元,4元加到5元,升幅就大很多。因为报纸从定价由2毫开始就是给报贩6折,即2毫定价,1毫2仙是报馆收取的价格,报贩可赚8仙。不要看小那一两毫,实际那个数目很厉害。例如一份报纸零售价为5毫,报馆实收3毫,我们便可赚2毫,所以报纸加价的同时,收入升幅亦很厉害。

随着报业辉煌,我的报纸生意越做越大,我一个人做不来,我老婆就辞去工厂的工作帮忙派报纸,派着派着就40年。结婚第二年,有朋友把位于喷水池瑞昌找换店前转角位的报摊让给我们做。做报摊有很多规定,除了要申请牌照,报摊大小亦有限制,收档时更要把所有东西推走,不能留东西在那里。所以大部分档主会跟人分租十八间那些地铺,把整个摊档推到里面。现在仍有的,因为那些地铺没有人租来做生意,便只好做货仓,把货物放在那里。

那时我负责派报纸,老婆负责看报摊。当时戏院有头场、二场和三场,所以报摊要从早上5点做到晚上10点才收档。报摊除了卖港澳报纸,亦有卖杂志、纸巾和香烟。虽然当时澳门及香港共有30多种报纸供人选择,但在档口,报纸销量不是很好,反而是杂志,特别是色情杂志,晚上很多人买,其次是烟仔(香烟)。我们做了一年后,觉得用那么多时间和人力却没有派报纸赚得多,便没有做了。

但当时有人说在酒楼旁经营的报摊,比酒楼赚得更多。因为大部分人走过都会买报纸、杂志,那时每一间酒楼门口都有数间报摊。后来更衍生出租报纸服务,客人可以在报摊随意拿一份报纸看,看完还给报摊可再拿另一份看,而只需付第二份报纸的钱。如你只看不买就放下少少钱,大约是成本价,即两元的报纸只需放下1元或5毫。后来爆发“非典”,许多酒楼倒闭,报摊才相继收摊。同时赌权开放后,经济起飞,好多人觉得到赌场工作收入高,都可以有万多收入,所以许多人进了赌场工作。

虽说20世纪90年代是报业最辉煌的日子,但仍有许多因素影响报纸销量。如赌权还未开放时,澳门地产非常低落,突然好多地产铺倒闭,每日变相少了两三百份报纸的销量。我记得当时我最低纪录每日只有600多份报纸销量,碰巧当时报纸开始起价,所以营利没有减少。但后来,许多人进入我们这一行。有些做管理员的福建人会特意关照自己的同乡,把要订报的住户介绍给自己同乡。因为好多卖报纸的会把报纸放到管理处,并跟管理员商讨好卖了多少份便互相对拆(分成)多少。现在仍会有这些做法,不过较以前少。

因为竞争大了,我老婆建议做远少少(拓展到稍远一点的地方)。同时因为信息发达,网络上什么都可以看,很少人看报纸了,我们少了很多散客。但政府部门、学校和机关仍会订购报纸看新闻,所以现在我们主要做政府部门和学校的生意。

众所周知,与政府做生意,都一定要有商业登记,但当时的报贩大多数都没有做商业登记,除非有报摊,便有商业登记小贩牌照,而其余大部分报贩都是自己派报,觉得没有必要麻烦,便没有做登记。所以当时很多政府部门都是找我派报纸,直到现在。

我现在收入相对稳定,比一般的打工仔多。做这一行,年轻时可以做很多,但年纪大收入相对会减少。别人打工,退休有退休金,但我们这一行是没有的,所以我经常跟报贩讲,你不要有多少使(用)多少,别人年纪大了有退休金,不用做都有一些钱,但我们得靠自己储。而且这一行很难转行,因为没有经验,别人未必会出同样的工资请你。

我们夫妻俩现在一个月赚6万多,但现在没可能有人会每月花3万元请我去工作。所以我不要求子女投身这一行,只希望他们多读书。子女都独立后,我们也是半做半休息,请帮工,有客来便做,少了客人亦不会担忧,不会对钱银特别紧张,逐份计算。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纸风行:澳门报贩口述历史》   主编:林发钦   本文口述:陈志成 麦惠枝   整理:戴祖惠)

猜你喜欢
报摊报馆晚报
印象·邵飘萍故居
问题很简单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百家讲坛(2019年23期)2019-05-29 08:12:42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06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新闻爱好者(2016年3期)2016-12-01 06:04:31
卖报纸的老奶奶
第八个儿子
晚报文萃(2015年3期)2015-08-29 16:22:43
找回的信任
民间文学(2015年7期)2015-08-08 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