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和野心

2020-11-28 07:20:22
现代阅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语言

每个人都有提问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这种能力,改善自己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2019年,在我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之际,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持人问世。“他”中文标准,英文流利,将来讲上百种语言也不在话下;“他”断句准确,没有口误;还有“分身术”,可以同时出现在数个新闻现场。“他”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啊?

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主持人应该更适合有固定脚本的新闻播报。对于提问、采访、对谈、论坛等需要互动与即兴的主持形式就不一定胜任了。这两年我正好在制作《探寻人工智能》第二季,在采访人工智能科学家,曾经主管过谷歌大脑的吴恩达时,他突然说:“我觉得你们记者的工作很有趣,要做那么多功课,研究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了解我个人的背景,然后把有针对性的问题提炼出来,并不断追问。这中间一定有一些规律,是可以用算法来表现的。”他越说越兴奋,眼睛里闪着亮光。我却出了一身冷汗:曾经让机器“认”出猫的他,是想创造一个会采访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吧!

那他得先从人类的好奇心开始算起。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宝宝。”

“那我是怎么到你的肚子里去的呢?”

“嗯……”

面对孩子的热切追问,多少父母无言以对?如果你仔细观察儿童,就会发现,他们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几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他们刨根问底的十万个为什么正是构建智慧大脑的一砖一瓦。研究表明:人类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随之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们和黑猩猩的现状却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之一就是:语言对于大脑进化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人类的孩子而言,2到6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它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重合,绝非巧合。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语言能力,正是人类智能发展超越其他动物的重要转折点。我把它称为智能进化的撑杆跳。

有了语言,人类组织起来围猎、耕作;有了语言,人类向下一代传授经验和技能;有了语言,人类坐在篝火边,讲起祖先的传说和故事,从而有了共同的身份;有了语言,人类汇聚起来,有了氏族、村庄、民族和国家;有了语言,人类既能娱乐、八卦,也能够表达出抽象的概念:道德、价值、信仰……以语言为载体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塑造了人类文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甚至就是思维本身。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怎样看待世界、解释世界,怎样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没有一句回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他从天地万象,问到存亡兴废,从吉凶善恶,问到神仙鬼怪。其思想之开阔,文辞之奇美,酣畅淋漓,令人击节。

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人因为爱提问而送了命,罪名是“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他做了什么呢?无非是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人们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是否可靠。“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一般有4层:“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吗?”

比如他问学生:“欺骗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答:“是恶行。”苏格拉底问:“那么如果欺骗前来进攻的敌人,算是恶行吗?”年轻人答道:“是善行。对朋友行骗才是恶行。”苏格拉底追问:“在战争中,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们说援兵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兵,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无语。苏格拉底不过是想证明,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往往经不起推敲,而真正的智慧,是“自知其无知”。但他的提问方式让不少人觉得难堪、恼怒、羞愤,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承认无知,挑战已知,正是科学兴起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极大动力和野心。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郊区有一个叫罗卡角的地方,那里是欧亚大陆的最西端。诗人卡蒙斯的诗句,被镌刻在悬崖之上的石碑:“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大海有涯吗?如果有,大海的那边是什么?海浪拍打着崖壁,发出深沉的嘶吼,告诫每一个向未知出发的人,也诱惑着每一个冒险的灵魂。1492年,那个叫哥伦布的意大利人,带着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望,以及“地球是圆的”的信念,离开欧洲大陆,率船队一路向西行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年,一个叫麦哲伦的葡萄牙人说:“教会说地球是平的,但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因为我在月亮上看到了地球的影子。我对影子比对教会更有信心。”他毅然离开大陆的怀抱,投身于海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当他们扬起风帆,把大陆远远抛在身后的时候,心中没有恐惧吗?海洋的尽头会不会出现断崖深渊,就如人们所预言的那样?他们会预料到有一天他们自己会命丧他乡吗?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真理是成功的假设。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鸣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碼……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奥盒子》,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被称为“艺术”?摄影术出现后,人们问:“绘画已死吗?”

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在拍卖市场,人类的艺术是否又死了一回?倒是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得干净利索:“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艺术干预生活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而宗教和哲学试图回答问题。

最简单的提问,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要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需要搬出整部宗教史和哲学史。当佛陀还是悉达多王子时,他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诸多苦难,就问:“如何才能消除痛苦与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他抛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离开了父母妻儿,用了6年的时间艰苦修行,形销骨立,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哲学家们忙活了几千年,试图回答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考问。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有没有天赋的知识?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肉体与精神是什么关系?……他们竭尽一生,试图从不同角度解答这些问题。而他们也因此用各自的方式回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提问:最要紧的问题是,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政治家们特别擅长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观点。约翰·肯尼迪在就任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出了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英国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卸任时,说出这样一组数字:在任首相期间,她在议会用140个小时,回答了4500多个问题。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的话题越来越热,也前所未有地挑战了我们对人类智能的认知。究竟什么是人类智能无法被机器取代的部分:记忆,计算,认知,判断,预测,想象,共情,创造……?

有一个能力常常被低估:提问。

机器通过大数据学习可以比人类更“聪明”地回答问题,选择解决方案,但它很难问出连续深入的问题。人工智能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认识人类智能。什么是智能的核心?一种定义是:它是探究、管理与预测不确定性的能力。人类探究未知的脚步永不止息,而这种核心能力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试图回答。

被称为“数学界的恺撒大帝”的丘成桐教授,27岁就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人类的智慧在于,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能在成千上万个问题中找到最重要的最相关的问题。”“人的思维轨迹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比如我一开始是想证明卡拉比猜想是错误的,但做了几年,发现不对,就转过头来重新开始,最终证明了它的正确。这样的过程,机器很难做到。”

当机器在记忆、计算、博弈、预测等诸多领域超越人类,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决策权,从叫一碗牛肉面到看什么新闻,都交给机器的时候,提问,这古老的技能,还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今天或许可以改为:我问故我在。问,就是人类探究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能的核心。

机器能拥有价值观吗?当人类想把自己的道德输入机器时,才真正意识到,人类是多么自相矛盾的动物。我们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吗?

提问是一种人生态度。总体上来说,成人比孩子的问题少。那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的?

“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啊!别胡思乱想!”父母说。“把我说的标准答案记下来!”老師说。“你是在挑战我的权威吗?”上司说。“问这个有什么用?会改变什么吗?反正不会让你多挣钱。”朋友说。当一个个提问被制止、扼杀、贬低,久而久之,人们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了,好奇心被压制,独立思考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也进入休眠。好消息是,今天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模式正在被重塑。从偏重教知识,教答案,到教方法,教提问,鼓励终生学习。还包括突破边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把审美带入科学……打开观念的束缚,我们的孩子正变得更善于提问。通过提问,我们探索新知,启发想象,增进自知,达成共识,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手艺。它既是天赋的能力,也是习得的本领。提问有它的质感。这不仅是某一个问题的语言表达的品质,也包含着提问背后的视野和格局,包含着事实的准确和思考的深度。我一直认为,在采访和沟通中固然需要临场应变与发挥,但事先扎实的“功课”才是真正靠谱的朋友。简单做过一个统计,每次专访前,我都要阅读10万到20万字的书籍和资料,以期对受访者和他所在的专业领域有基本的了解。有时,看一本书并不保证能够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让我避免了10个愚蠢的问题。这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始终在学习,积累下来的阅读量有上千本书。当然,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就像食粮,喂养的是想象和创新。提问都必须取舍。背景越宽泛,提问者的知识越稀薄,提问就充满陈词滥调。越聚焦,越有深入的体验,就会产生新颖的提问,带给观众意外发现的新鲜感和愉悦感。提问的魅力还在于无论你作了多少精心的准备,总有你无法控制和预测的情况发生,而其中之美,让你充满生机,保持活力。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提问》   作者:杨澜)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语言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