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26日文章,原题:与中国对立还是对话? 美国人如今在很多事情上意见不一。但他们大体上认为,中国对他们的国家及其长期领导的国际秩序构成生存挑战。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可看到此类倾向。例如,美国国务院刚刚发布的“中国挑战的方方面面”报告,丑化中国共产党,称中共“不尊重个人自由和人权”。报告还建议美国建立“反华统一战线”。
中国对此不会看不到。现在,中国领导人、民众和企业似乎很清楚,美国远非一个充满自由和机遇的国度,而是一个严重分裂的社会,被系统性的种族主义、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缺乏共同目标所困扰。
可以肯定的是,拜登不太可能继续特朗普对中国的那种突袭、反复、杂乱的过山车式搞法。但不那么混乱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抗性降低。拜登承诺将领导一场协调的运动,“施压、孤立和惩罚中国”。
所以,中国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这可能意味着贸易战的继续,或者在疫情问题上更多无意义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屈从于美国式的孤立和妖魔化行为。相反,中国已采取重要步骤,在共同关心的关键领域推进国际合作。
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承诺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贸易方面,中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签署国占全球人口的30%。令世界惊讶的是,中国还表示可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该协定的旧版本是特朗普的美国退出的TPP。
与此同时,当前美国疫情肆虐,并似乎正走向二次衰退。贸易是其摆脱当前经济困境的唯一途径。这包括与中国的贸易——首个从疫情中复苏也是唯一在今年实现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所说,美国有两种关键的力量:激励的力量和恫吓的力量。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恫吓是行不通的。中国不会在国内事务上屈服于外部施压。
然而,美国仍有时间利用激励的力量来表明,和中国可以成为和平的平等伙伴,应对共同挑战。这样做还有一个道德层面的原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外界人士无法理解,世界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怎么会让超过26万人死于一种病毒,而贫穷得多的国家用简单的措施都能更好应对。为使合作行之有效,美国需要证明其能够从“我们”而非“我”的角度考虑。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持久承诺表明其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是美国也这样做的时候了,应该就需要建设性参与的问题进行直接和坦诚的对话。
拜登担任总统无疑是启动这一关键对话的黄金机会。但时机至关重要。拜登若在任期开始时就选择对立而不是对话,那么改变方向将很快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
(作者安德鲁·盛、肖耿,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