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庆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从我国节能减排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来降低中国的排放强度、如何从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系入手,提出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我国碳减排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技术模式对碳排强度的影响主要来自能源强度的变化。能量强度的变化降低了碳排强度,我国不同经济部门的技术变化所引起的碳密集型中间投入需求逐渐增加,对我国碳排强度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引起公众对化工产品工业、电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行业、机电产品制造行业、食品和烟草加工行业、木材加工制品和家具制造行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行业、金属制品行业、其他非物质生产行业里除食品和烟草加工行业,木工制品行业及家具制造行业、非材料的生产部门外,其余行业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行业。有九个部门消耗比重有所下降。除石油加工和焦化行业、核燃料行业、金属行业、采掘业和建筑业外,其他行业的年碳排放系数不高,属于较低碳排放行业。上述投入结构的变化,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大国转变的客观反映,而对中国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提出了挑战。
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优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式。制造行业的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均造成了我国碳排放强度增加,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对碳强度影响最大,成为产业结构中影响我国落实碳排放降低政策的主要因素。而这一影响主要是由于加工制造业内部结构造成的,纺织行业、服装和皮革制品行业、食品和烟草加工行业都是较低碳排放行业。同时,某些制造业的部分行业生产价值也有所增加。上述关于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强劲趋势。
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大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不利于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但从具体变量的影响来看,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强度的降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终需求结构和进口率的变化抑制了我国碳强度的降低。从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来看,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降低了碳强度。除此之外,各类能源消费比重均呈提高趋势。上述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研究期间中国的碳强度降低,但受冶金等行业的影响,然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焦炭作为上述行业中最重要的燃料类型,导致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非常有限。
我国碳排放强度的落实仍有很大空间,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政治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让二氧化碳排放系数高的基础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上进行自主创新,实现引进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我国应重视当前对碳减排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对接,以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提高不同部门特别是高二氧化碳排放部门的能效;此外,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深入推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未来各部门将逐步解决节能减排技术边际降低的问题。因此,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着眼于经济不同部门的技术互联,降低不同部门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碳密集型中间投入需求,使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对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
短期内盲目限制第二产业的规模和比重,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社会问题,如阻碍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受到限制,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第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除此之外,我国要控制好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改变了我国制造业重加工化发展的现状,可以落实“扶优扶劣”政策,建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低碳“负面清单”,通过该清单来淘汰当地落后产能和项目,对暂不可缺的高耗能行业进行能耗置换,并通过补贴、二氧化碳等经济手段,去淘汰和改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从总体消费的角度出来,协调政府与居民的消费增长对落实我国低碳排量政策有重要意义。而就公众消费而言,要让公众认识到低碳建设重要性,关注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我国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运用适当的宣传措施,去引导居民进行环保、低碳和可持续性的消费,提高居民对清洁、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而从政府消费角度出发,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能耗指标进行考核,优先支持节能减排龙头企业,优先采购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品以及列入节能减排产品目录的产品。
我国传统的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不仅限制了第二产业的优化完善,还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在向贸易对象国家提供大量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时,也承担了巨大的碳排量损害。因此,我国改变现有贸易格局,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和优化是我国现阶段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关键所在。我国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加工产业链,把加工贸易的重点从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装配工艺转移到研发上来,进而降低我国碳排量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