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群体的负向效应及规避对策研究

2020-11-28 03:27张雅柠汲昌霖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18期
关键词:群体大学生信息

张雅柠 汲昌霖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科技发展大幅度地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但也在诸多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手机作为新媒体科技的代表性产品,在方便人们生活、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过程中附加了多方面可能的负向效应。近期对手机软件使用情况展开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其分组样本中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软件次数达到253次,这意味着样本群体中的人每天要有超过2个小时的时间在使用手机,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10。而这一数据在大学生样本中得到了强化,近80%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超过40%的学生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大学校园已成为手机依赖的重灾区。

手机依赖作为当下社会现有的流行行为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将对个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甚至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在频繁、高强度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除了对个体造成颈、肩、腰等身体部位的物理性伤害以外,还会涉及认知层面的诸多问题,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已被多项经验研究证实了对其个体的学习表现产生了显著的削弱效应。现有研究已经得出了一致性结论,人们对于手机依赖(mobilephonedependence)会导致多数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受损,这类高依赖性群体还常伴着诸多如心理不适、人际紧张、孤独感、疏离感以及较低的自尊与认同。而对于更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影响得到了显著强化。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集中讨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现有学习、生活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负向影响,同时对缓解这种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一、信息认知困境与道德困境

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变得更有魅力和影响力,实现了更高的传播效率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就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而言,首先,大学生基于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等网络工具来获取好友、时事、购物等各种信息,使自身的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融入新媒体网络中。同时信息的多样性及模糊性造成了信息认知的复杂化,大学生在对信息的把握与理解上难免存在误差,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方面无法高效的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对大学生信息认知和成长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造成其认知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两个方面:

(一)信息的利益导向性。新媒体通过技术优势往往能够以低廉的信息传播成本在商业领域帮助企业获取市场份额,形成良好的广告效应,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手机中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基于某种利益的导向性,其在宣传特定产品的某些内容与特征时,为保证宣传效果,不客观、夸大甚至不分是非的信息传播将难以避免,这些将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信息认知的偏移。

(二)信息碎片化。信息时代中,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方式、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的结构以及一些传统的观念都将面临巨大的冲击。社会中很容易形成基于某种利益、目的的利益族群或“文化部落”,群体间行为目标、诉求的差异化及碎片化分割很容易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二、大学生群体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难以或缺的必要工具,随着其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可以被手机一键处理,大幅度增加了智能手机使用的普及化。与此同时,大量商家、娱乐休闲等非生产、学习方面刚需的环节也加入了这一移动新媒体,手机的主体功能开始逐步从传统的信息传播演化成带有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媒体工具。第一调查网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已远不止信息传播,其四个主要功能包括购物(27%)、聊天(31%)、看视频、电子书(23%)、玩游戏(19%),整体均衡且占据大量业余时间。

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涉及多方面,其核心原因包括:手机新媒体的覆盖范围影响、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限制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问题。

(一)手机新媒体的覆盖范围影响。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在成年群体尤其是高等学校,其普及率已经接近100%。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创新,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覆盖越来越广泛。包括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社交活动等几乎所有方面;其次,大学生群体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更是远高于普通民众,也更乐于去尝试;此外,手机由于本身轻便易携带且价格逐年降低,使用过程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其方便程度远超过电脑等传统媒介,这也为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提供了客观需求。

(二)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群体从整体而言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并不成熟,在摆脱了高考的重压同时离开了父母,很容易在短期内出现内心的迷茫情绪,进而容易产生无聊、孤独等心理状态,而手机的娱乐、社交等功能充分满足了大学生消磨空闲时间与寻找心灵寄托的需要。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群体,其自我管理能力差是手机依赖症高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够到位。高等学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上并没有形成明确、规范的制度。尽管部分高校已采取措施,如在教学楼增设屏蔽信号的设备,但仍难以避免学生在其他场所过度使用手机;其次,在校学生远离监护人,高校关注在校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力度不足,客观地说存在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致使高校并没有及时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

三、规避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建议

(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高考结束造成的目标感降低会使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短期内产生孤独、无聊的感觉,加上离开父母后的经济、行为的空前自由状态使很多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的学生很容易沉迷手机中的虚拟世界。学生主体应积极树立目标,参加社团等课余活动,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状态,融入蓬勃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有效引导,规避手机不良影响。首先,教师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提升学习兴趣。新媒体时代,书本上的内容很容易在手机中搜到,一味地照本宣科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授业者,教师也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信息获取的便利,尽可能地掌握更丰富的信息,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凝聚学生的关注力。

(三)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手机传播信息已经成为最广泛、最有效的媒介之一,在现有的使用范围和强度下,单纯依靠学生自主、学校引导很难使学生完全规避手机的负向效应。政府执法部门应对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合规性加强管理,对于违规者进行严肃的法律惩戒,为信息社会风气提供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时候也会带来无可避免地社会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信息污染。基于信息的失实、冗余、超载而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认知困境和道德困境,造成了该群体的学习效率下降、生活不规律、价值观偏移等,不断影响着他们去理性地思考。对于学习、探索与尝试则不再积极,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暇顾及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更无暇思考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核心力量,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依赖行为需要得到充分重视,从学校到学生,从社会到家人,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健康的新媒体环境,正确认知新媒体的功能与价值,树立正确的手机认知,培养理性的手机使用习惯,培养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意识,以构建一个健康的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群体大学生信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