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策略

2020-11-28 09:30於留芳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家国理想信念情怀

於留芳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引言

家国情怀是公民个体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一种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为大学生所效仿,通过其示范引领和模范作用的发挥,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能全身心投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

2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引领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定是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学生党员既是寻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需要有执着的信念。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广大青年才能乘风破浪、筑梦远航。

2.2 有利于锤炼思想道德高尚的建设者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广大青年中开展以爱国、处世、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2]。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3]。在广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学会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根基。

2.3 有利于塑造高强本领才干的参与者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加强学习锻造高强的本领和才干,才能在社会大熔炉中一展身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查缺补漏,促进个人刻苦钻研和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做到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在教学和校园活动组织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其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思政工作中,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成为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中流砥柱。

3 大学生党员家国情怀培养对策

大学生党员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其热爱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深厚情感,进而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催生其努力前行的源源动力,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中绽放绚丽青春[4]。

3.1 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家国情怀认知

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如在大学生军训中,一方面,强化军事训练,强健体魄,锻炼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通过对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国防战略的学习,以史为鉴,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国防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任课教师可搜集和开发具有家国情怀元素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将古今中外及身边大学生的生动事迹、经典案例融入到理论学习中,通过主题讨论、辩论等方式,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弘扬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增强国家认同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既要了解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更要了解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让大学生党员更清晰地看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重任,基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培养高尚情操,将优秀的道德品质内化为人生信条。在三级党校培训体系中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章、党史、党规等内容[5],通过翻转课堂、运用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党史、党情、党纪教育,进一步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全方位进行爱党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大学生党员对家国情怀的强烈认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协同辅导员、班主任、其他思政工作参与者,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

3.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家国情怀情感

在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家国情怀的认知教育奠定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但要真正让家国情怀教育入脑入心还得依靠第二课堂的活动,增强家国情怀的情感体悟,让大学生党员在活动中有更多的体验感、获得感。第一,丰富活动的内容。内容是活动的灵魂,活动办得好不好,是否有吸引力、影响力,关键在内容。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首当其冲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著名人士的家书家信、名家名言、名人故事、经典的红歌民歌等作为开展家国情怀活动的内容,辅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诵读经典、经典交流中产生共鸣,汲取营养和智慧。第二,拓展活动的载体。如今,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活动载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管是活动的参与度还是活动的影响力,都要考虑受众,面向不同的对象和群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满足大众化及个性化的需求。如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巧用身边的先进党员的事迹材料等,以寻访身边的优秀青年、青春故事报告会、“江苏好青年”巡回演讲报告会等为活动载体,从分享、寻访活动中体会浓浓的家国情怀。第三,创新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要推陈出新,将经典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注重内容的同时,加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元素。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可以围绕诵读内容,配以音乐、图片、背景介绍等做成VCR,既有内容的既视感,又有形式的新颖性,同时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畅通了学习渠道,提升了综合素质。第四,优化活动的组织。结合开学季、毕业季、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传统节假日、二十四节气日等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六走”(即走出宿舍,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下网络,走进群众,走进社会)活动,于润物无声中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同化效果。

3.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家国情怀意识

在家国情怀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注重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和检验家国情怀育人效果。第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新风尚。鼓励学生换位思考,用敏锐的触角引领志愿服务,快乐自己、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围。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与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参与率超过95%,每位学生在校期间PU平台都有实践活动的积分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反哺第一、第二课堂。在历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对动员、团队立项、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总结评比等环节严把内容关、过程关和质量关,在选题中突出中国梦、红色筑梦之旅等红色文化、服务民生、创新创业等主题,利用第一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做到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学以致用。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结合起来,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身的言行结合起来,躬身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家国情怀。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民创业的倡议下,大学生应立足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需求,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学校在开设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构建高层次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加大创业孵化的扶持力度,促进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能力,推动创业教育成果落地,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

4 结语

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锤炼思想道德高尚的建设者、塑造高强本领才干的参与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结合目前大学生党员的现状,高校应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维度构建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通过提炼家国情怀教育优秀素材,促进家国情怀教育进支部、进党课、进网络、进社团,设计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高度融合的全方位思想引领路径,优化家国情怀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增强家国情怀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家国理想信念情怀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