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贵州民族大学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来源、浓度、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降解等环境行为和控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以及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和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认识、了解、掌握污染物在空气、水、土壤和固废中的迁移转化,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来体现污染物的生成、降解、浓度水平的变化及其迁移转化的规律、危害程度与暴露程度的依赖关系。然而,大学课程多且学时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点,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此,为了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结合自身从事环境化学教学科研经验,通过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改革,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本教材采用由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该教材是2006年10月出版的第二版[2],一直沿用至今未有更新,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教案中辅以《Environment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科学前沿,让学生了解水、土、气及固废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案中结合实际展示我国环保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学科前沿,了解国家环保新动向,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化[3,4],如在“水环境化学”章节,以视频“可怕的水污染”为开篇,先让学生了解现存的水污染有哪些,再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视频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点,譬如引导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所接触的河流是否存在恶臭现象,通过理论知识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河流水体发黑发臭等;在“土壤环境化学”章节,播放走近科学的“土壤的秘密”视频,并就近在学校带领学生参观实际的土壤剖面,使得学生对土壤组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课程教学,并将食品安全与土壤污染结合,讨论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并探讨土壤污染防治机理及其重要性;在“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以视频“室内空气净化”为例,讨论实际生活中的“装修污染”,并引出自由基化学基础,将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实际生活,同时就雾霾与现存的酸雨问题结合南北方差异进行讨论,并讨论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引入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实时新闻作为课堂内容引言或切入点,和学生讨论分析该污染事件影响因素、潜在危害,并探讨针对此类污染事件该如何预防及治理。这种案例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注意力,同时解决了基本原理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缺点,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环境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过程中,将生活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用品作为授课对象,例如塑料饭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方便的物品在高温条件下可能释放出哪些物质,对人们人体可能存在哪些潜在危害,让学生知道环境化学的知识时刻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丰富有趣的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选取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5]。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从新闻报道中挑选出与本章节相关的环境污染新闻、图片、视频以及身边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穿插到课件中,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污染时,纯文字的介绍只会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但是辅以图片介绍,可以让学生最直观的了解到污染的危害究竟有多严重,对我们人类会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讲述大气自由基内容时,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由基反应,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基团作用会生成哪些物质,这些自由基在大气中又是如何作用的。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演示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不仅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身边实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实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点的掌握,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及意义。另外,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以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外,同时也可通过实验过程中废液回收集中处理,以及在通风橱下进行有毒气体的反应等,使得学生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并号召学生从自我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邀请学生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法律法规,讲解环保小常识小技巧,使得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而切实的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6],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老师讲的没有激情,学生学的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看手机、睡觉等情况发生。鉴于此,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常增加提问环节,将老师由常规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就某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就该问题进行讨论;或者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使课堂的主角由老师转变为学生,采用一位学生向另一位学生提一个专业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并在该次课程结束时留下一个国内实际污染案例[7],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并于下一次课进行汇报,老师做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PPT制作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具有环保意识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其环保意识的高低和专业素养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化学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通过不断精选教材和优化教学内容,引入案例研讨、主题讨论等方法,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形成课外自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和老师被动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探究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环保意识。经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肯定,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