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坚,田 中
(1.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401329; 2.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中心,重庆 401329)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卫生环境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防灾避灾的功能,在城市公共卫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植物、景观水体和园林土壤作为城市绿地构成要素,它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绿地上述功能的完成。
城市人口密集、生产类型多样、经济活动强度大,形成了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大气污染源。自然界的风具有方向的变化性、时间上的不连贯性和速度的不稳定性,不能完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和病菌滞留时间等问题。利用大量的绿地组织自然通风为城市降温显得尤为重要,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面积的城市绿地会“引导”市郊温度相对较低的新鲜洁净的空气进入城市 , 城市内的原空气与新鲜空气经湿热混合之后,在风压的作用下导出市区,从而形成城市大气循环的良性运转 , 并能有效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和静风问题。
首先园林绿地中植物种植密度要根据当地的风向及风力,以达到快速流通空气的目的而进行种植。其次不同的植物因其生态效益不同,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绿地的保健作用要选择抗性和净化环境能力较高的树种。有些植物对一些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不同,在道路边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铅的植物,如悬铃木、女贞等;也可选择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如大叶黄杨、银杏等;另外,也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如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等;为了尽可能的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选择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强。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植物周围环境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功能等基本上靠植物的叶面积来完成,所以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要通过乔、灌、草和攀缘植物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和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植物,以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升温和冬季降温的能耗。
在人群集中的区域的绿地植物选择上可以有目的选择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植物,例如闹市区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公园绿地中多七倍以上,就可以选择如按树、肉桂、柠檬等,其原因是它们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细菌。再如每公顷圆柏林24 h内能分泌30 kg杀菌素,既能驱虫又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形成一个天然的抗菌地带,对人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另外有些植物还有吸收有毒气体的功能。如每公顷垂柳每月吸收10 kg二氧化硫;银柳、赤杨是吸收氯气的好树种;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垂柳等均有较强的吸收氟化氢能力。有些植物的气味也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可以调节改善人的食欲、改善人的情绪和消除疲劳,此外植物幼苗发射的生物电磁波能够降低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增强韧性,有利于红细胞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水作为园林绿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园林绿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用于浇灌,满足植物基本的生长需要,二是作为景观要素参与成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些景观用水来源主要有:江河、湖泊、水库、井水、自来水、自然径流汇聚和处理后的再生水,其来源不同,水中或多或少含有污染物和病原菌。因此,为优化城市公共卫生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园林景观用水管理。
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 19772—200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和湿地环境用水的要求,严把质量关,特别是严格区分与人体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用水质量。
加强监管,避免用水管理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如长期滞留无人管理的死水;水生植物管理不当,在水中腐烂形成的富营养化水体;地表径流来源复杂的水体。特别是针对人流密集区与人体密切接触的水体,如广场喷泉、公园叠水景观。
园林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本身就有消纳处理污染物和病原菌的能力。优化园林绿地管理,增强提高园林绿地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如选择杀菌抑菌能力的水生植物并提升园林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增加水体流动性,添置曝气设施,合理打造喷泉景观增加水体含氧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体中病原菌含量。
土壤是园林绿地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也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土壤功能方面,Lehmann(2006)列出了:①灾害防护:暴雨和洪水防护、有机污染物降解、无机污染物固定;②生产:可更新资源(清洁的水和空气)、植物生长;③环境质量:灰尘吸附、碳吸附、气候缓冲(主要通过蒸发降温)、稀有植被生长、运动休闲绿色空间;④文化遗产:史前和人文历史档案。1992 年在美国召开的土壤质量会议,认为土壤的主要功能包括3个方面:①生产力,即土壤有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②环境质量,即土壤有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调节新鲜空气和水质量的能力;③动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因此,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具有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具有很多有益于城市公共卫生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园林绿地中的土壤管理,同样会给城市公共卫生带来危害。宣昊,滕彦国等(2005)人工合成有机质主要通过污水灌溉、农药喷洒、固体废弃物的淋滤以及运输事故进入土壤,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化学农药以及酚、苯并芘与油类等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有机质被土壤吸附,滞留在土壤中,而生物难降解的有机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且具有“三致”作用和不可逆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重金属有45种,但通过土壤影响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有Hg、Cd、Pb、As、Cu 和Zn 等。土壤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破伤风杆菌、霉菌和病毒等,主要来自人畜的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等。
土壤对城市公共卫生有益也有弊,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就能发挥其有益的一面。
4.3.1 严格控制园林绿地土壤来源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会存在客土的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重庆市《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DBJ50/T-044-2019的要求,控制好土壤质量,避免重金属和病原菌污染土壤进入园林绿地。
4.3.2 加强土壤覆盖避免因园林绿地产生土壤扬尘
严格按照《城市绿化养护质量标准》DBJ50/T-098-2019的要求,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特别要加强土壤覆盖,做到“黄土不露天”,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重金属等,避免其通过扬尘污染空气,危及城市公共环境卫生。
4.3.3 加强园林绿地后期的土壤管理
应严格按照重庆市《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DBJ50/T-044-2019的要求加强建成绿地的土壤质量管理。赵文强(2013)指出病原菌在土壤粘粒上的吸附量高于粉粒和砂粒;土壤胶体和病原菌的表面性质受溶液组成的强烈影响,在土壤溶液pH值4.0~9.0和低离子强度条件下,吸附量与胶体表面负电荷量、斥力作用能障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砾石含量高以及偏碱性的土壤不利于病原菌吸附,因此在园林绿地后期的土壤管理中应注重减少砾石含量,在《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DBJ50/T-044-2019规定和利于植物生长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土壤pH值,充分发挥土壤对城市公共卫生有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