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贵州民族大学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环境监测是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进行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离不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1]。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有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两个专业,环境监测是两个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环境监测课程主要包括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及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2]。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目前环境监测课程只安排32个理论教学学时和16个实验课时。因环境监测项目较多,如果每一个监测项目都要详细介绍,则课时远远不够。目前有老师在理论教学部分只能讲完水和废水监测及空气与废弃监测,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根本没法讲解。实验教学也只能教几个水环境监测指标的测定,按原始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远远不够。
目前,环境监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成绩5%+平时测验20%+作业10%+课程PPT讨论25%+期末测验40%共5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很大比重,期末成绩最低只要求40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不合理性,有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现象,PPT汇报分组进行,也不能反映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有部分学生平时不学,期末考试过40分,加上平时不合理的给分,也能及格。实验课大多以实验报告90%+出勤10%的方式核算成绩,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实验必须分组进行,有些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实验报告也存在抄袭现象,可能抄袭的最后还能得高分,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真正学的学生也有失公平。
目前,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理论和实验教学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更新不多,缺少环境监测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引入,加上老师不合理的配备,不能引导学生了解最新技术和知识。实验教学还是采取传统的模式,实验老师把样品采集好,把水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准备好,给学生讲解实验方案,学生照着实验方案做,缺少主动分析和思考。由于实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实验条件限制,学生对于环境监测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际应用。而且开展的都是单一的实验论证,学生不能接触到完整的监测环节,积极性不高,也不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课程设置,如果环境监测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测定指标均细讲,则现有学时远远不够,因此,在增加理论课时的同时,理论教学可以采取示范性教学,以点带面。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课程一般在三年级开设,学生已先修无机化学、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在讲重金属的测定的时不必详细介绍各仪器原理,让学生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点。此外,应该提高实验课的学时,按目前的排课方式,4节课为一次实验课,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每次实验课只能开展单一的指标测定。16个实验课时只能测定4个水质指标,这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环境监测应该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可以有更多时间开展综合实验。
合理的成绩考核办法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贵州民族大学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能太低,不然学生容易形成懒惰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期末考试成绩要求40分过关,考试成绩大多在50分左右。今年环境监测成绩最低要求60分,期末考试考成绩80分以上占比较高。可见,改革需要提高期末成绩占比,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学环节的考核。对于实验成绩考核,不能简单的报告90%+考勤10%。如果环境监测开设独立课程,应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考核方法,应队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对于理论教学课堂,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设置除了书本基础知识,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环境监测方面研究的最新资料,教师应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当前最新科研动态,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研究方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5]。此外,环境监测课程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环境监测项目较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讲述所有的内容。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应优化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将各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同类监测项目一带而过,确保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环境监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是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环境监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针对贵州民族大学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存在项目单一、陈旧,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等问题,在实验方面,应多开展综合实验,以实际案例指导学生,比如以花溪河为例,让学生通过对沿岸居民区、排水口及企业排水等进行调研,制定监测方案,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最后完成水质分析报告,让学生成为监测方案设计和执行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功底[6]。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1,3]。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学院的基本情况,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的方面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培养综合能力更强、更优秀的环境监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