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公路局,甘肃兰州 730000)
现阶段,我国公路养护工程病害较多,对公路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威胁着公众的出行安全。目前,我国逐渐认识到了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根据公路病害出现情况开展养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病害出现情况显著减少,有效保证了公众的出行安全。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公路养护工作开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工作需进一步改进,这种情况下,对公路养护病害成因及处治对策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沥青路面在我国公路工程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沥青路面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车辙、龟裂、裂缝等病害,对沥青路面的使用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关单位及人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病害,会导致沥青路面的大面积损坏,进而影响公众的正常出行。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病害的主要原因有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盲目追求施工进度,却忽视了施工质量的控制,在沥青混凝土混合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及随意性,导致混合料难以满足公路工程施工的需求,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混合料质量较差,沥青路面渗水情况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还有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路面厚度,导致路面厚度不均匀,这种情况下,公路工程在后续施工过程中问题频出[1]。
路面断裂、路面坑洼不平等病害在水泥路面使用过程中较为常见,对公路工程的正常使用带来了一些困扰,不仅会影响公众的出行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公众的出行安全。导致水泥路面病害的原因是多样的,笔者对影响水泥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高质量开展路基压实工作,导致公路路基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后续施工进度及质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公路工程整体施工水平的提升。而且为节约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我国部分地区在现有公路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加宽处理,导致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难以满足公众出行的需求。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在水泥路面施工过程中对路基防水工程的关注较少,导致公路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有效应对雨水带来的负面影响,公路路基在雨水的浸泡下出现下沉或是断裂的情况,对公众的出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路桥过渡段的位置较为特殊,施工难度较大,涉及到多个方面,病害出现几率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路桥过渡段病害集中在裂缝、路面变形等方面,有关单位及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注意。相比公路工程的其他位置,路桥过渡段的承载力较低,这种情况下,路桥过渡段往往难长时间承受过往车辆带来的压力,养护人员如不能对这种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会导致路桥过渡段的断裂,进而威胁公众的出行安全。而且,部分施工单位在路桥过渡段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及标准进行浇筑,导致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对公路工程的后续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2]。
2.1.1 车辙及龟裂现象处治
车辙及龟裂现象在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较为常见,不仅会影响路面的美观,还会降低公众的出行体验,甚至威胁公众的出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养护人员应对沥青路面车辙及龟裂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发现车辙及龟裂情况时,养护人员应对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估车辙及龟裂对路面的影响,通过清理和修补解决相关问题,以此降低车辙及龟裂对公众正常出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养护人员可以通过冷铣刨-热摊铺手段对路面进行修补和处理,以此保证路面的平整。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沥青路面,养护人员可以对路面实施二次铺设,通过二次铺设来解决车辙及龟裂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次铺设的过程中,养护人员应严格控制沥青的温度,尽可能降低热胀冷缩对沥青路面造成的影响,避免车辙及龟裂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车辙及龟裂现象处治过程中,养护人员可以将病害较为严重的路段的沥青路面进行彻底的清理,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以此为公众提供更高的出行体验。
2.1.2 啃边及坑槽现象处治
啃边及坑槽现象在沥青路面中有着较高的出现概率,对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啃边及坑槽现象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坚持“圆洞方补、斜洞正补”原则,以此提高病害处治的质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养护人员应对沥青路面中的啃边及坑槽进行统计,并将其标注出来,之后通过轮廓线对路面进行开凿和清理,在清理结束后撒布乳化沥青,并在孔洞内加入沥青混合料。在混合料添加结束后,养护人员应按照既定流程及标准开展压实工作,并确保修补深度与原设计深度保持一致。在修补完成后,修补后的路面应高于原路面,以此保证养护工作的质量[3]。
裂缝现象对水泥路面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工作中,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水泥路面的裂缝处治,以此降低裂缝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养护人员应对水泥路面裂缝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养护工作的开展方案,以此保证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当裂缝不严重时,养护人员可以对裂缝实施扩缝处理,并利用水泥混凝土对其进行浇灌,以此实现处治裂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时,在浇灌过程中,养护人员应坚持深度浇灌,对浇灌工作进行规范,保证浇灌工作的质量。当水泥路面中的裂缝较为严重时,养护人员应对路面进行彻底的翻新,将原有路面进行清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以此保证病害处治的质量。对于沉陷的水泥路面,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水泥路面进行评估,根据沉陷情况确定养护方案,在水泥路面沉陷不严重时,养护人员应注意通过沥青混凝土对沉陷路面进行修补处理。对于沉陷较为严重的路面,养护人员应明确沉陷的位置,之后可以通过铣刨机及风镐对沉陷的水泥路面进行处理,并进行清理,在清理结束后使用水泥混凝土进行重新浇筑,以此降低沉陷对水泥路面造成的影响。
与公路工程其他位置不同,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对施工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现阶段,路面变形及裂缝在路桥过渡段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威胁着公众的出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路桥过渡段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对路桥过渡段施工工作进行改进,以此提高其承载力。在路桥过渡段出现病害时,施工人员应注意对路面铺设层进行处理,确保梁板钢筋与桥梁结构之间的紧密连接,以此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4]。
养护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降低病号出现概率,减少病害对公路工程质量及工程使用寿命的影响,进而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及路桥过渡段仍旧存在着较多的病害,对公路工程的后续使用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单位及人员应对工程中存在的病害给予足够的关注,深入分析导致病害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处治策略加以应对,以此提高公路养护工作的水平,实现防治病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