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件应急科普模式研究

2020-11-28 11:17胡春梓
科技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科普灾害

胡春梓

2018 年4 月16 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实现了应急管理职能的静态和动态统一,实现了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领域的全灾种管理,实现了政府应急管理从非常态化到常态化的职能转变,应急管理将以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高效运行为目标,增强事前预防准备、事中响应协调、事后恢复善后全过程管理能力。应急科普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提升公众素养,引导灾害事故舆论,预防和介绍灾害事故损失的作用,如何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件的应急科普模式,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应急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科普工作

应急科普是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等特点。2019 年,应急管理部应对了一系列生产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四川木里森林火灾、台风“利奇马”、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灾害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发布了《专家解读木里火场复燃:明火可转地下火》《专家解读台风特点 利奇马的破坏力为何这么大》等文章,制作推出的《啥是“林火爆燃”》《遭遇山火如何逃生》《什么造成春季火灾多发》《“漫话”台风防范》《危化品重大隐患知多少》等科普图文和科普短视频。同时,结合季节气候重要时段、“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主题宣教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及时传播知识信息、解疑释惑、稳定舆情,有效阻击了惑众的“科学谣言”,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应急科普仍需提升之处

一是从应急科普机制上看,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虽然目前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出现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件,但由于缺少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在应急科普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运行模式。

二是从科普内容上看,应急科普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应急科普知识信息,存在着时间性、地域性、行业领域性、场景性特点,各媒体或终端发布信息或相关专题,内容信息零散,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科普内容支撑。同时,由于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不久,对各类应急科普资源还没有有效整合,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三是从发布平台上看,应急科普的发布缺乏权威、有影响力的平台。目前,在各大小媒体平台都有应急科普、应急信息相关内容,但没有一个平台有效聚合这些信息,而且缺乏对信息的权威性、科学性把关,因而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公众认同度和社会影响力高的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当应急需求发生时,科普知识信息的查询和求证,缺乏有效路径。

四是从应急科普人员上看,人才资源和专家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科普遍及全国各地和各类线上线下场景,然而,应急管理系统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还没有得到保证,并且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同时,在科学解读上,缺乏专家支撑,对于权威来源和专家的对接存在一定困难,“伪科普”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五是从科普产品质量上看,创作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媒体科普产品的研究制作、线上线下科普的联动配合、传播路径设计特别是移动端传播推广、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如何实现特定地域人群的精准推送,都亟待我们进行重新的定义,应急科普产品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必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的优势,以精准、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对产品内容、形式进行更新,适应新时代的科普传播模式。

3 优化应急科普模式的建议

在特别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中,应急科普宣传主要是根据灾害灾情做好相关事件科普提示、解读、引导、传播等,以广泛宣传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等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综合素质,使公众科学认识并掌握相关事故灾害的防灾减灾避灾、降低或减轻事故伤害等的应对方法,从而消除盲目恐惧心理和有害谣言传播,稳定社会情绪,平稳社会秩序。

3.1 建立应急科普流程模式

根据不同响应等级,构建以应急管理部门为主导,以科普专家为骨干,以各类媒体为基础,以社会科普力量为辅助,统一发声、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快速反应的动态科普工作机制。针对特别重大灾害事故中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非官方误传、谣言等信息,做好科普宣传和专家解读工作,使公众及时了解与灾害事故相关的科学知识,建立权威的科普信息发布渠道,坚持科普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一致性、通俗性和可传播性,避免信息混淆,严格管控不当信息并及时辟谣。

应急管理部门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科普宣传集中管理,及时、迅速普及事故灾害中的科学问题。利用科普专家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对灾害事故中期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有失偏颇的解读,进行权威发声,以正视听,满足及时传播、精准传播和精品传播、广泛传播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科普力量的作用,在应对一些舆论热点问题中,借助社会科普机构、科学共同体等第三方力量,把大家形成的共识和事故灾害中所涉及的疑点问题,向公众及时传播。

3.2 精准应急科普内容

在面对特别重大事故灾害后,应急科普首先要将“面临什么样的危机”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向公众进行传播。接下来就是恰当地传递面对事故灾害“应该怎么办”。主要包括灾害事故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逃生避险的知识和方法、自救互救技能、事故灾害后的预防和减灾方法等。按照灾害事故的不同时期,对应急科普内容进行精准分类,实行精准化科普传播。

在事故灾害初期,重点向公众普及基础性科学知识和避险求生基本技能常识,把握“一个窗口”要求,以自有信息发布渠道为主,及时向主流媒体,提供灾害处置应对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内容,针对可能引发的热点话题及时展开科普介入,在谣言和伪科普形成规模前,主动占领事件相关信息的发布阵地和传播高地。在事故灾害中期,重点进行传播精准、确定度高的危险识别与自救互救等应对信息的科学普及。根据灾情发展、抢险救援以及减灾情况,重点做好灾害现场及附近区域的安全科普,告知公众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利用多种媒体,增设版面、栏目,及时发布灾害应对处置的知识技能,普及基本逃生手段、防护措施和减灾常识,帮助广大公众,特别是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事故灾害救护和灾后卫生、生活等科学知识,提高灾害自救能力。对舆情反应集中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社会科普力量正面发声,积极回应和解读,普及科学常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利用主流媒体开设科普栏目,发布重大灾害事故中科普知识专家署名文章,对灾区灾民如何调节自身情绪、群众和伤员如何学会正确自救互救等,进行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在灾后恢复阶段,重点强化突发灾害事故后,普及性心理修复的信息和常态化科学知识的固定性置入。

3.3 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保障

建立完善应急科普专职岗位和业务培训等保障措施,形成一支包括科研人员、业务人员和传播人员等在内的应急科普队伍;应急科普专家是做好突发灾害事故应急科普工作的关键,在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应对各类谣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组建交叉学科的专家组,以满足公众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需求。在业务经费中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的盲区进行科普产品制作和最新科学成果转化,使前沿和尖端的应急科普知识在应对突发事故灾害中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科普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