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舆论宣传这篇大文章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的启示

2020-11-28 10:43肖红雷
科技传播 2020年2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肖红雷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包括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低温雨雪冰冻等的气象灾害,无论从灾害种类上和分布地域上,还是从发生频率上和造成损失上,都是最多、最广、最高、最重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宣传舆论工作担负着引领导向、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明辨是非、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中应当而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深入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线

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有力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第一位的就是要把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治国理政为民的突出位置,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高度清醒、高度自觉。

1.1 要深刻认识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把握我们党的执政规律、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创新发展理念的高度,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多次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防灾减灾救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方向。宣传舆论工作要深入阐释“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坚决有力地防治自然灾害。要深入阐释安全发展理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引导各方面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位。要深入阐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引导防灾减灾从理念上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综合减灾、更加重视风险管理,从行动上大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开展全国自然灾害普查、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把灾害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1.2 要深刻认识并阐明基本国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我国自然灾害形势的判断上来

首先应当大力宣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引导全社会坚定战胜一个个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历了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优势,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作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基调,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

其次,应当客观宣传我国防灾减灾依然面临着复杂严峻形势,引导全社会毫不松懈应对防范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宣传舆论工作,使全社会认清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国家,地球上地震、洪涝、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认清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脆弱性强的国家,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认清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超强台风、特大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御气象灾害的薄弱区域越来越大,敏感行业越来越多,安全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气象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认清我国即便我们已经在防灾减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防灾减灾还有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时刻保持清醒,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随时应对各类灾害,甚至同时应对多场重特大灾害的思想准备。

2 科学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和技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防线

防灾减灾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相对来说,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还普遍缺乏,不知险、不懂避、不会防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从这一点讲,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宣传科普工作肩负着重大责任。

2.1 要宣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一些灾害为什么会造成人员伤亡,一些看起来并不是很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会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这其中就有一个风险意识的问题。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这本书里说:“很多时候,经历一次沉重的打击才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警惕灾难的发生,以最小的痛苦和代价去防患由于未然。”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即便是对于已经预见的风险,仍然抱有可能不会发生、发生了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等等无意识的思想。我们要通过对一些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的总结、反思和宣传,促使公众克服违背常理的认知和情绪,纠正“舍命不舍财”等等不理性的动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未雨绸缪、适时行动,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尽所有手段,把灾害的影响和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程度。

2.2 要普及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很多情况下,即便是自然灾害已经发生,即便是救援力量还没有到达,有些人掌握了正确的防灾避灾知识,能够成功避险,保全性命,而有些人却因为缺乏这样的知识而惊慌失措、不知所措,甚至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白白丢掉了性命。一个最近的现实例子就是非洲某个国家的一群少年在户外踢足球,突遇雷雨天气,躲到一所草房子里避雨,结果雷击造成10人死亡。如果他们知道在平坦广阔的地区,当遇雷雨天气时,最不应当把自己暴露在大树、房屋等突出物下,这样的惨剧就不会发生。宣传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要加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广电、新闻和新媒体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制作图文并茂的防御雷击气象灾害宣传片和文字材料并通过各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告诉公众地震来了怎么办,雷雨天气怎么躲,山洪泥石流来了怎么避,海啸和洪水来了怎么逃,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快研究适应各地天气气候特点和群众知识基础的有效防御灾害措施,在灾害易发、多发区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就能够筑起防灾减灾的意识防线,以较低的成本、较好的成效把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降到更低的程度。

3 广泛传播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信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防线

气象灾害如果能够提前准确预报、及时预警、科学防御,往往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减轻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些方面,宣传和舆论工作过去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后仍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3.1 要传播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评估的科技成果,增强防灾减灾的基础能力

纵观历史和综观世界,虽然台风、暴雨、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频次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及社会制度相关的防灾减灾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科学所探究的灾害形成规律来看,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脆弱性,二是暴露度。脆弱性是相对于行业或区域的抗灾能力与灾害性天气本身的破坏力之间的差距,我们常说农业是气象灾害的敏感行业,反映的就是农业在气象灾害面前更加脆弱。暴露度反映的是经济和人口在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内的总量,经济总量越大、人口越密集,同等强度的灾害性天气,它的暴露度就越大。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人们已经能够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和气象灾害的影响规律,也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和每个个体所处的区域、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自身的防御能力,或从城乡建设规划层面上使人居设施、交通干线、战略基础设施等远离灾害易发高发区,或者从设计建设层面上科学设定这些设施的各类灾害防御标准,又或者从产业和人口布局上,依据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进行合理调整。做到这一点,宣传舆论工作就要通过出版、科普、宣讲等手段,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向社会广泛传播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的科技成果,促进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决策者掌握并很好运用这些成果,切实依靠科技从根本上增强防灾减灾的基础能力。

3.2 要发布和传播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增强防灾减灾的预知预判预防能力

自然灾害不可怕,可怕的是灾害来临人们还不知道,来不及采取预防措施。经过70多年持续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雷达、卫星、地面观测设施织成了高时空密度的灾害监测网,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智能网格预报、无缝隙天气预报基于影响的预报等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大风、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建立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农业灾害、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使得绝大多数气象灾害都能够监测得到、预报得准、预警得出,极大地提高了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和响应能力,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在逐步下降。预警既已发布,关键在于传播,要让这些重要的预警信息传得出去,政府机关部门、应急减灾责任人、受灾害影响的群众收得到,继而及时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其中新闻、宣传、媒体工作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建立与各宣传部门、各类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减少预警发布层次和环节,第一时间发布灾害预警,第一时间传播预警信息和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社区、村屯、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真正做到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切实解决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4 及时解答自然灾害的社会关切,筑牢防灾减灾的精神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疫情防控的舆论宣传工作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做好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宣传舆论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遇严重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必然会有伤心、悲痛的情感,社会公众也必然存在焦虑、恐惧心理,这些情感如果不加以抚慰,这些心理如果不加以疏导,势必会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会丧失斗志。在这一方面,宣传舆论工作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作用,增强前社会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决心,筑起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精神防线。

4.1 要化解灾害恐慌

严重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坚定信心、科学应对、积极防御。要着力宣传党对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深入报道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重大决策、周密组织、科学调度,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具体举措,增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着力宣传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报道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预案的完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完备,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和有力举措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要宣传大多数自然灾害可预可防,宣传自然灾害能够自救互救,避免“天灾迷信”造成的社会恐慌。宣传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恢复家园、实现发展、保障安全,增强依靠发展建设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4.2 增强抗灾斗志

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自强不息,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彰显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要着力宣传中国人民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筑起全国人民抗御严重自然灾害的精神力量。宣传报道广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顶得起来,树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宣传报道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在重大考验面前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感人事迹,凝聚众志成城抗抗御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宣传报道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奋力防汛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草原灭火等的英雄事迹,弘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宣传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深入报道抗灾救灾进展情况,宣传报道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伟大抗灾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斗争提供的精神鼓舞,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防火防灾”大作战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