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国,张 煦,何骏杰,李达耀
(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
互联网在当今人类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应运而生。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提出表明教育和互联网之间已经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一方面要提升课堂效率,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形成 “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教育和互联网的多元结合,创造出了一种跨空间、跨时间的新的教育模式,能够让求学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同时为未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固基础。但是在“互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教育行业若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顺应环境做出改变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金融工程中金融学课程为案例,初步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金融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由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训组成。理论知识包括金融和金融体系的基本介绍、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及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分析经济金融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活学活用,努力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前导课程主要有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后续课程主要有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
金融学起源于西方国家。自引进这一学科以来,虽然我国的金融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但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金融学课程由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训组成,比传统课程而言多了教学实训,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手段。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没有将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部分高校也没有将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
不少高校的金融学课程实训教学也缺乏相应的实验教材的支持。尽管大多数国内大学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以应对金融形势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硬件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相对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也使得一些实验课程无法开设,极大地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即便很好地掌握金融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因缺少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源,缺乏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会导致进入社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金融学课程的起源,所以国内教材的一些观点和例子都引自西方,国内部分译者对西方金融学的相关书籍理解不准确,翻译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翻译成中文后的教材与原作者的本意存在一些差异,有时还存在多处错译、漏译的情况,甚至就连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也是问题频出[2]。
另外,西方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西方的金融相关的产品和概念在国内并不存在,学生无法从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找到相关的参照物,导致实践教学中的代入感不强。其次,由于编写教材周期较长,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老旧,书中事例已不具有时效性,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动态,教材的滞后性较大。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授课的方式和思路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良好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金融学这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细碎庞杂,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很难真正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另外,大学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是大班集体上课。因此,提问成为师生互动最主要的方式。而一些新型互动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等的使用率并不高。这种过于传统、单一的互动方式使得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另外总体而言,目前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时候只是照本宣科,未能掌握各种金融活动的最新趋势并移入教学中,这样陈旧、滞后的教学模式偏离了“互联网+”时代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
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目前来看,有一部分高校的金融学老师在教学能力方面仍需改进加强,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科班出身的老师数量不足,并且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导致授课质量并不是很高。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冲击下,金融行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观念和体系相对滞后,尤其对于实践教学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领域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日益密切,来往日益频繁。越来越趋向于使用同一个平台开展各项贸易往来,如国际结算、金融投资、货币兑换等项目。因此金融学实践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思路,教师和学生都要始终秉持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升与外国友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时刻了解国际上金融学的最新动态,不断掌握新的思想和观点。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双语教材,拓宽学生国外金融学的知识面,增加国际金融方面的学习内容,多引用一些国外经典案例等。让学生得以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夯实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融入日益国际化的社会。
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领域与互联网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新迭代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面貌,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和客户资源的实时共享,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
面对发展大趋势,教师要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和融合的思路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不断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提前学习新型的金融商业模式[4]。
金融行业就业模式的转变也为高校学习金融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但也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即是金融业市场更多的需要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金融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功底,又要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来了解最新业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甚至还要具有风险管控的能力[5]。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让学生了解当下就业的新形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目前,仅靠课堂上的传统教学课程难以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金融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各大银行网站,利用互联网信息观察股指、股市走势,让学生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新思维。其次,各高校可以建立更多的专业金融网络实践和操作平台,引入教学和实验软件,比如金融投资模拟交易系统,财务规划系统和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系统,开设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6]。还可以定期邀请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为学生现场教学,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为日后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也使金融学的内容日渐丰富。使得它得以不断更新信息数据,不断创造新概念。根据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金融学的教材内容也要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
不仅要教授传统的金融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应及时挖掘感知一些新鲜的金融现象。如在教授货币形态时,可以补充近几年流行的加密货币、比特币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数字货币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在讲解大型金融中介时,除了介绍一些传统的银行企业和证券类中介机构,还可以将支付宝中的花呗和借呗以及支持打白条的京东金融等中介平台加以介绍。由于教材编写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这些新的内容又是时下最热门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热点知识打印成册或将文件发到群里供学生浏览学习[7]。
在固有的教学互动模式下,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诸多限制,提供几乎无时不在、触手可及的教学互动时空。将古板的课堂实践教学与智能化的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引入慕课、微课、网易云课堂和腾讯课堂等线上课程和在线直播课程,借助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建成立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8]。在可以在程序上考勤签到、进行课堂小测验、接收教师推送的教学资源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还可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高效的互动。
对于一些现实应用较强的金融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利用手机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钱包和京东金融等APP使用较少的资金去购买活期的金融产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金融企业实习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9]。
总的来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学的教学也要跟上当今时代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变化,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当前金融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加大实战训练,不断更新教授内容和体系,培养出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