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几点思考*

2020-11-28 09:42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5期
关键词:赛道大赛互联网+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和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不断激励着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4月诞生,作为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该赛事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2020年开始,第六届大赛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者在大赛之中,也取得了国赛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二项的好成绩。本文结合大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讨大赛举办的意义、参赛项目的培育方式、师生团队的组建及大赛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1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1.1 以高校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以双创实践为目标,践行育人本质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是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举措。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如果没有重要抓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无从落实,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明确指出,大赛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竞争为出发点,深化教育改革,引导高校主动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服务,对理论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教学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2 以大赛为出发点,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

(1)以赛促教,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传统教学课程体系都是依据本专业学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但这也造成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结合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联系高校自身特色及办学定位,对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大赛的要求制定教学标准,将大赛赛项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建设之中,着重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融合问题。将大赛的评价标准引入到实践考核机制中,通过对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实施,倒逼学校课程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方向[1]。

(2)以赛促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为主,课堂效果主动性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但是通过大赛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设计方案出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专业知识。构建好以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和实践,即使在竞赛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也能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3)以赛促转,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从创新到创业不断实践的过程,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创新活动,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也是创业活动开展的前提。“互联网+”大赛重视将知识理论、科研成果深入到行动和应用中来,将大学里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里挖掘出来,帮助科研成果走出校园,走向大赛搭建的展示平台,让许多天使投资人可以在平台上直接与有意向的企业签约。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能够迅速得到资金支持,占领市场空间,完成原始积累。从首届大赛举办以来,项目签约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并且逐年上升。

(4)以赛促创,促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赛项目立足于市场痛点,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尝试将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与市场相结合,不断进行创业的体验和实践,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创业者素质和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冒险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实践,继而进行创业尝试,创造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不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未来创业成功率[2]。

2 大赛参赛项目的培育与筛选

(1)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师生参赛积极性。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质量项目参赛。除了学分、资金和教师工作量的奖励外,建议直接给予“互联网+”大赛参赛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并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孵化的参赛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的扶持,吸引更多学生和指导教师拿出优质项目投入到“互联网+”大赛中,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产业化[3]。

(2)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促使项目源源不断地进行孵化。高校结合大赛构建起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首先,构建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程的方法和形式,发挥课程在创新创业孵化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次,搭建创新创业的孵化体系,构建阶梯式的培养路径,使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找到培养的载体,能够结合项目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成果的实践价值,并不断得到学校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使得项目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孵化出来[4]。

(3)按照创新性、商业性的原则,培育优秀创业项目。创新性、商业性是参赛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大赛得到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为大学生投融资服务和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从省赛到国赛均聘请社会投资人作为项目评委。评委更加重视参赛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为项目提供创业实战的指导和评价,这让高校能够借助大赛听到社会对学生培育真实的评价,真正凸显了推动学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理念。

(4)立足优势,紧抓热点,寻找项目的优势和特色。高校在培育大赛项目时,注意培养挖掘创业项目的优势和特色。可以在创业项目中,从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安全优势、价格优势、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团队优势等七个方面深入挖掘。培育项目在性能、服务、技术、设计、环保、安全、便捷等方面的特色。在学科优势项目、科技转化成果、师生共创项目、产教融合项目、红色公益项目上认真筛查选题,结合年度热点,立足自身优势,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参赛项目[5]。

(5)参赛项目的部分来源。1)创意类项目可以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团项目、专利项目、指导教师的校企合作项目、其他大赛培育项目中进行筛选。通过专创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培育特色专业加优势学科,积极鼓励“互联网+”新技术来实现项目的创新创意。2)创业类项目主要来自往届毕业生的创业项目、科技园孵化园项目、校友项目等。各高校要根据大赛需要,积极培育学校众创空间、创业园、科技园项目,通过大赛为项目寻找资源,提供展示平台,为优质项目获得资本的青睐创建渠道。同时,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借助校友会平台积极联系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互联网+”大赛的宣传,吸引他们参加大赛,增加学校参赛创业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增强参赛项目的竞争力。

3 参赛学生和教师指导团队的组建

3.1 学生团队的组建与培养

(1)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好的创业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团队成员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形成一个能力互补、团结协作、共同分担、乐于奉献的团队。项目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因为他需要把握整体的大方向,其自身的素质包括决策性、执行力等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团队里的成员需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团队凝聚力,发挥整个团队最大的效用。

(2)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要强。在学生团队构建中,核心成员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结构合理、梯队层次鲜明。团队的领导者必须要招揽具备不同优势的多方位多样性的人才,才能实现优势最大化。例如,团队需要依靠技术型人才来实现科研创新、依靠市场开拓型人才来判断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依靠谈判型人才来高效和客户洽谈、依靠财务分析型人才来准确把握成本和利润的变动等。团队成员要尽量做好三个方面的互补,即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和资源互补,共同构建一支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强而有力的学生创业队伍。

(3)组建团队时,各方面的职责落实必须要明确。如果需要组建公司的话,早期在职责分工、股权分配和公司章程等方面,最好提前做书面约定,有一定的制度保障,避免团队在实际经营时不断出现纠纷,导致团队破裂。

3.2 教师团队的组建

(1)校内导师的组建。校内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和积累,尽可能具备实际创业经历。在指导教师人数方面三人为最佳,分别进行管理指导、技术指导、资源协调等方面的分工,共同为学生项目把好关、出好力。

(2)校外导师的指导。由于“互联网+”大赛的评委基本都是各机构的风投,他们在项目评审和指导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因此,大赛项目在指导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邀请担任过评委或行业内的专家给予指导,能大大提升项目的商业性,在学生创业能力指导、项目打磨方面都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 参赛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1)“互联网+”大赛有自己的比赛模式,参赛项目PPT和路演都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阐述项目时,要围绕基本的项目路演逻辑关系,讲好自己的创业故事。比如:市场中有什么痛点?你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市场要选择你?市场空间多大?如何运作?谁来做?资金状况?有哪些风险等。通过搭配清晰合理的逻辑结构,讲好感人的创业故事。

(2)项目打磨过程中要以我为主,项目路演时要符合评委的思维习惯。项目培育、比赛、训练营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每个阶段的重心都不一致,要认清形势,做出合理的判断,不要盲从。一个决策的失败可能导致项目面对更多挫折。每个阶段要设立合理的目标,明确执行的方针策略,树立必胜的信心。项目打磨过程中,所有的指导和培训,都要以己为主,对专家的意见评审加以吸收和领悟,而不能照单全改,失去自身发展方向和重心。在项目阐述时,不能随心所欲地讲,要充分考虑台下的评委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做到有的放矢,吸引评委的注意。大赛的阐述时间是10min左右,第一分钟能不能获得评委的信任十分重要,这也是评委在给你起评分的时候,所以,要格外注意。

(3)项目路演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赛项目要围绕市场的痛点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参赛项目要着力寻找真实的市场需求,拥有实现市场需求的核心技术与能力,要有原型产品和初始验证客户,在商业模式上要清晰、闭环。创业团队专业敬业、合作伙伴紧密可靠。要用可靠的数字、严谨的分析、取得的成果让投资人相信你们的未来是可信的,要避免使用绝对形容词。路演过程中,评委对于视频、PPT的要求非常高,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快速了解项目的最直接材料就是这两样。视频和PPT要简练、专业。创业计划书的核心部分是摘要,也需要好好提炼、打磨。

(4)及时复盘,做好模拟演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赛过程也是一个打磨,成长的过程,必要时要对项目及时复盘。每次比赛、每次训练营,找到差距,对项目加以完善。随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团队成员针对项目的相关难点和规划,设置好题库,在市场前景、技术难点、商业模式、应用领域、目标客户、财务数据等方面,做好运营状况的支撑和准备,多进行模拟演练,并反复复盘,根据项目运营情况,将问题细分,按创业分工的不同,搭建问题模块,构建起体系化的问题体系,提升在答辩时的应对能力。

(5)合理利用比赛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任何比赛都有清晰的规则,不打无准备之仗,赛事文件一定要认真阅读,认真研究比赛规则,尤其是认真研究评审要点及打分细则。第五届“互联网+”大赛赛道主要分为:主赛道、红旅赛道、国际赛道和职教赛道。主赛道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同创作。红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本科院校参加主赛道、红旅赛道居多。高职院校参加职教赛道、红旅赛道居多。红旅赛道要求项目具有红色基因,在精准扶贫、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参加创意组项目要求尚未成立公司,但产品已经有原型机,且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良好的市场应用空间。参加创业组的项目,如果技术性、创新性不够强,就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如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那么产品本身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壁垒以及能够满足市场痛点的市场预期[6]。

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到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成果转化等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对高校而言,应当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合理统筹资源,培养大学生“互联网+”意识,开源开放、多元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切实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思想,构建起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平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赛道大赛互联网+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自制冰墩墩不能滑出“法律赛道”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征服蒙特卡洛赛道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