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曦
(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伴随着这几十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增长,“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发展策略的快速实行,我国交通的建设范围从东部的平原逐渐向西北部的山区进行演变,地形复杂、环境艰苦,让各类桥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1,14]。BIM它以3D技术为根基,整合了结构建筑物工程中的各类相关讯息,最终形成结构物模型,可以对项目设备实物与功能做数字化描述,同时具备模型信息完善性、相关性、统一性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相关关系复杂、同时要求多方协作的项目,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喜爱。
在桥梁设计时,通常需要总工程师、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路线设计工程师、桥梁设计工程师、资料管理员、图册编制人等六大角色同时合作完成,每个个体之间相互依赖、串联的特征非常明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脚步[10]。由于桥梁工程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都非常的高,BIM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还远远不够成熟,但BIM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上的运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具体分析如下。
(1)将模型可视化,有助于结构设计的方案在项目设计团队之间更充分、高效地交流,讨论并决策,保证了设计的质量以及设计的时效性[2.3]。
(2)BIM软件通过将桥梁设计中的标准、思想、原则等抽象化参数进行描述,自动适应了关联约束关系和装配关系之间的关系, 保证桥梁的自动化、先进化的要求[4,5]。
(3)BIM软件让桥梁工程的设计资料可以共享,相同模型的核心数据能够共同享用于桥梁结构的设计方案、评估安全、设计技术和设计施工图,避开了不同工作需要建立不用模型的麻烦,使各种数据得到统一。
(4)参数驱动、关联度高的桥梁模型可以高度匹配桥梁在设计过程中,多个校审有可能带来的方案设计的频繁变动,使效率得以保障[6.7]。
(5)BIM现在可以做到自动化绘图,不仅可以出图桥梁结构的3D模型,以此可以用于方案评选、展示、模拟仿真等,还能出一些适合工程交付的二维图纸,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手工出图出现误差的尴尬,效率成倍提高。
(6)统一的BIM模型,同时还可以实现桥梁设计关键指标的分析与统计和复核审核等功能。
(1)BIM实现了桥梁建设中的多方合作同时进行的理念[8]。它能够使用全部统一的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各方联系途径大大缩短,精准对接,同时每一方均可以在自己管辖范围以内充分调用相关数据,做到生产协同,数据同步的目的。使用BIM 的技术,各种目标得以较好的实现,建设、施工更能避免盲目性。
(2)BIM在桥梁建设时,引入BIM技术的管理平台,通过制作管理模型,对施工进行精准化控制,此模型可以更形象、直接地反应出具体管理阶段的工作内容,令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对施工图纸进行复核,模拟施工工序。
(3)BIM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降到了最低。施工中最大的隐患就是不清楚施工环境,而BIM技术可以模拟施工环境。比如桥墩施工时吊装模板,该模板可以晃动,高空作业若存在大的晃动,安全问题就尤为突出。运用BIM技术可以模拟施工现场的环境,计算晃动的幅度,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工人安全施工。
(4)BIM使设计意图更容易体现:3D技术工作交底。桥梁建设时,某一些部位的构件是很复杂的,如桥墩施工中有许多预埋构件(如人员检查梯、一些吊杆滑槽,升降机、运输通道和塔吊固定所用的预埋件等) ,采用3D模型形式,更为直观。
(1)可视化运维模型。大跨径桥梁结构可以使用BIM平台对巨大的三维运维模型进行透彻分析、观察,乃至于桥梁上哪一颗构件发生破坏都能及时知道[10~13]。
(2)整合化的项目数据资料,形成完善的桥梁技术文件档案[9]。使用BIM技术对各个方面的建设进行整合,比如水电、暖通等,从实际管理效率出发,制定完善的管理系统,不浪费资源,构件完善的数据库,方便多次使用,为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提供了适用于其自身的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管理的效率。
(3)用BIM技术对现在存在的桥梁结构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并记录在案,若认为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规避[15]。
(4)使用BIM平台对灾害进行模拟,可以真实地看到灾害现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灾害处置方案,主要是以保证人员安全为主。
解决BIM 技术在关键节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其完整连续地应用于整座桥梁的施工过程。在运营维护阶段,应当重视BIM 技术在运维阶段的应用研究,明确BIM 技术在运维阶段的应用需求,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和管理规范。通过BIM技术引入建设管理,为建设、施工单位带来精细化管理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必将带来桥梁工程生产模式的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