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先国
每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现在的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家可能会追问,这首歌怎么叫《义勇军进行曲》?抗战歌曲那么多,为什么这一首就成为国歌了呢?答案,在田汉的一份手稿中可以找到。在这份手稿中,他简述了国歌的创作、影响和确立过程等。这份珍贵的手稿复制品,就存放在长沙县的田汉文化园中。
这份手稿是田汉在1949年9月25日晚上至9月26日之间,在中南海参加国歌问题讨论会之后,在北京饭店写下的。手稿原件保存在北京的田汉基金会。手稿中,田汉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在手稿的第二段,他写道:“《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的插曲之一(一九三五)。这剧本写九一八后我抗日义勇军的活动。”“可以说这支歌曲是在民族困难中的产物。”
——创作源泉
歌曲首先源于千年未有的民族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下,中国主权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在1931年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1932年发动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随后,国家领土被占,老百姓流离失所,被凌辱、被杀戮。真是前所未有的屈辱、前所未有的凄惨!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中。一方面有中国军人在东北、长城奋勇杀敌,为国牺牲;另一方面国民党对日军实行不抵抗和妥协政策。田汉对此有着痛彻心扉的愤怒。田汉的儿子田申回忆,1934年初,田汉常常带着聂耳和田申在上海的外滩和江边散步,他们有时候会看到很多苦力背着很重的麻袋和木头箱到轮船上去。田汉有一天就告诉田申:“你看,那个木头箱上的英文字母就是军火的字母缩写。他们就是要用中国的码头工人扛着军火上轮船去打我们自己人。”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源于田汉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民族危亡、大敌当前,田汉表现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情怀。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左翼作家联盟,领导“左翼戏剧运动”。他要冲在前面,去带头抗争,唤醒普通青年和民众一起抗日救国。田汉因此创造了不少抗战作品,比如《前进歌》等。
最后,源于《前进歌》的成功。1934年上半年,田汉以码头工人为题材,写了现代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歌剧的结尾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苦力歌》,后来改名为《前进歌》。歌词中有“大家一条心”“不做亡国奴”“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前进”等。 这与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十分相似。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曾在不同场合说过,《前进歌》其实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也是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蓝本。《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的演出获得了成功,《前进歌》也迅速流传,激励着田汉继续创造类似的作品。
——应运而生
1934年秋天,为了深入宣传抗日救亡,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战。田汉准备创造一部反映长城抗战的电影《凤凰的再生》。1934年11月,田汉对电影有了新的构思,并将片名改为《风云儿女》。因为事情多,催稿又急。田汉仅写好了故事梗概,原计划的长诗也只写出两节,就交给了电影公司。田汉自己在回忆文章中说,《风云儿女》的故事,“是要写出在紧张的政治形势下,一群青年男女由迟回瞻顾到勇敢抗敌的过程,并通过这些形象唤起广大青年的觉醒”。这也是希望青年人能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最终唤起全体中国人的觉醒。田汉当时写的长诗就是主题歌。
因为田汉的稿本被弄湿,别人誊写的时候有所遗漏,加上聂耳在谱曲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歌曲力度,对歌词进行了微调,导致歌词有所变化:在血肉之前加了“我们”,“大炮飞机”变成了“炮火”,原歌词“前进!前进”后面增加了一个“进”字。聂耳在曲谱的手稿上将歌命名为《进行曲》(后来被确定为《义勇军进行曲》)。一首雄壮伟大的抗战歌曲应运而生了。
这首歌是田汉与聂耳这对黄金搭档的巅峰作品!也是他们长期合作的成果。对于谱曲后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认为:聂耳作曲爽朗明快,善于处理别人很不易驾驭的语句,这首歌曲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是被认为很不易驾驭的,而他处理得自然有力。田汉在其他回忆文章中强调:“曲子充溢饱满的政治热情,在全国人民忍无可忍,迫切要求反帝抗日时,用简单有力的音节,最好地表达了千万人的心声。”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风云儿女》1935年5月2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大范围传唱。出现了哪里有电影,哪里就有歌声的盛况。
——巨大影响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田汉在手稿中说的,歌曲“在抗战后,被全国各地广为传唱。也引起了国际兴趣”。
首先,是在国内成为全民战歌。从上海到武汉,从军队到普通百姓,很多人都会唱这首歌。爱国人士刘良模、任光在国内外组织歌咏会传唱《义勇军进行曲》。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爱国学子们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前进。著名画家丰子恺曾经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6年,张学良在陕西指挥东北军将士齐唱这首歌。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他总想着收复失地。当时,他带领部队驻扎陕西,就在当地办了军官培训班。有一天晚上,张学良正在和学员们交流,突然外面传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他就问学员们:“谁能说出歌名和作者?”有人回答:“这歌叫《义勇军进行曲》,写歌的人叫田汉。”张学良又问:“田汉是什么人?”这就把大家问住了,没人回答。他就自答:“田汉是个爱国文人,他组织过南国剧社。他写的歌词很好,可以说是写给我们东北人的。”当知道有人会唱这首歌的时候,张学良还指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情绪激昂时,张学良跳下土炕,挥动手臂说:“我们要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收复失地,重整河山!”
其次,歌曲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歌。据田汉在手稿最后一段回忆,教育家陶行知在埃及金字塔下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梁思成在美国讲学期间听到美国小孩在脚踏车上吹口哨,吹的也是《义勇军进行曲》。“凡此都足以证明全世界反帝国主义人民的心是一样搏动的。”马来西亚的一支抗日队伍,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美国、欧洲和苏联都把这首歌当作中国抗战的代表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世界“流行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抗战歌曲,充满了烽火硝烟、抗敌御侮的斗志。新中国成立时,它又是如何被选定为国歌的呢?田汉在手稿的第一段作了简要记录。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征集国歌
1949年初,通过三大战役,党领导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军队,解放区扩大到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新中国被提上了政治议程。田汉在手稿中这样写道:“新政府成立,国歌与国旗同样成为迫切需要。”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第六小组,研究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等。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后,拟定了国歌的相关要求,并向全国发出征求启事。公开征集方案的一个多月内,共收到应征国歌稿件632件,歌词694首。评选委员会认真审查,普遍感到应征的作品都不理想,认为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困难的。
经过研究,第六小组提出“拟从现有流行革命歌曲中挑选”的办法并向周恩来汇报,供选择的歌曲除了《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救国军歌》《松花江上》《延安颂》《大刀进行曲》等。周恩来同意这个办法,说:“我认为现有的流行歌曲中,最好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一首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代表中国人民呼声的雄壮歌曲,它有长期历史,起过鼓舞全国人民斗争的号角作用,又是大多数人都会唱的歌曲。这是我个人的建议,请第六小组研究并征求委员们的意见。”
从8月底到9月中旬,第六小组又多次开会讨论。田汉在手稿第一段也说到:“在第六小组最后的几次讨论会上,先后由刘良模、梁思成、张奚若诸先生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在小组内,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同时,也有人认为,新中国快成立了,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适用于现在,应该修改。也有大多数委员认为不用改。著名政治学者、爱国人士张奚若就认为,原歌词有历史意义,法国的国歌就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中的《马赛曲》,充满着战斗精神。但它依旧是法国的国歌,并不过时。对于歌词的争论,筹备会决定提请筹备会常委会决定。
——确立国歌
1949年9月25日晚上8点,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国旗、国歌等问题讨论会。关于国歌,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但仍有人要求修改歌词,田汉自己也提出要修改歌词。周恩来认为:“要嘛,就要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激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毛泽东也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站起来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还要争取中国完全的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经过讨论协商,大家一致赞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意见。会议结束前,大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田汉的手稿记录了“安不忘危”的说法。他的手稿就是在此次会议后写下的。田汉的儿子田申说:“周总理和毛主席最后作结论的时候就谈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是现在不能改,永远也不能改。我们应当安不忘危。” 这体现了“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也是共产党人居安思危的清醒认识。
随后的政协大会做出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开国大典上奏响。1982年,《义勇军进行曲》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国歌。2014年《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地位写入宪法。2017年9月,《国歌法》颁布。国歌地位越来越稳固,象征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重要场合都会高唱国歌、歌颂祖国,表达爱国之情。在全国两会的开幕式上、在奥运夺冠的颁奖礼上、在朱日和的阅兵式上等,我们都会听到熟悉的国歌。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是鼓舞斗志的战歌;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歌是居安思危的象征;现在,唱国歌爱国歌不仅是国民的基本素质、爱国的基本表现,更是增强人们国家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国人的爱国逻辑、凝聚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国歌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国家的象征,是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前进道路上,各级党员干部要尊重国歌重视国歌,要带领广大人民唱国歌、爱国歌、护国歌:一是用国歌筑牢“家国一体”的爱国基础。这是立国之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更是国家的力量所在,根本所在。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家与国血脉相通、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田汉写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是最鲜明的表达。二是用国歌敲响“居安思危”的警世长钟。这是卫国之要,是保家卫国的基本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安思危体现着我们治国理政的智慧。国歌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永远不过时。不管是从历史上的民族危机来看,还是从如今面临的美国等的遏制和挑衅以及其他的内忧外患来看,无一不印证了老一辈领袖和革命者确立国歌时的远见卓识。三是用国歌汇聚“万众一心”的蓬勃力量。这是强国之道。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每个人发出“爱国的吼声”,凝聚起“万众一心”的蓬勃力量,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中国的国歌也会在人民心中,在全世界唱得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