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程
(河南新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比特币起初作为一种用于支付结算的电子货币,直到现在成为被广泛认可且市值巨大的虚拟货币资产。它的兴起逐渐将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带入了我们的视野。区块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有网络信息,用来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匿名性等特征,这使得其在各行各业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该技术高度重视,并于2019年1月10日发布《区块链信息的服务管理规定》,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资产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字服务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比如Visa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VisaB2BConnect,它能为机构提供一种费用更低、更快速和安全的跨境支付方式来处理全球范围的企业对企业的交易;美国纽约一家创业公司MineLabs开发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元数据协议,主要是面向数字图片的版权保护应用。甚至在保险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也在尝试自动理赔。
区块链在银行金融行业的应用同样具有巨大潜力,甚至能为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区块链由基于时间戳的块链结构组成,这意味着所有交易都被记录在区块中,这些记录信息的时间戳不能被篡改,能够实现对交易活动的可靠追踪查询,大幅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而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也可以在保障金融信息安全、透明的前提下,有效保障信息匿名性,进一步强化金融安全。另外,区块链中的共识证明机制包含大量证明机制,可以轻松实现每秒数十笔交易量,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的金融业务需求。最后,区块链可以实现银行金融业的分布式记账与存储,大幅强化了数据库系统的容错能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普通客户群体,并认为服务小微客户是未来金融行业的蓝海。但是,服务小微客户的成本较高,多数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客户的收益和成本不能匹配,积极性并不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作为困扰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问题,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制约,传统金融模式无法全面发挥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因此产生了小微客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尽管金融机构想尽各种办法,强化风险管理,但是利用传统手段依然无法有效突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逐渐进入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区块链(Blockchain)等各类新技术逐步应用于金融行业。在传统金融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已经达到瓶颈的情况下,利用科技手段对金融行业进行升级可能会带来新活力。
伴随着Fintech席卷全球,区块链技术的先进性日益彰显。2015年,部分国际化大型金融机构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改造升级。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产业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并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应用研究。同时,区块链技术也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由于区块链技术对于提升金融普惠性和防范金融安全方面的潜在作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要“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提高批发和零售金融基础设施透明度、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得性方面的潜力”。
对于企业债权融资最主要的渠道银行融资来讲,增信措施除了信用担保以外,一般要求有充足的抵押物,打开一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于许多行业来说,能够符合银行要求的可抵押资产并不多,只有企业自持的变现能力较强的如房产之类固定资产。而对于持有机器设备的生产型企业、持有存货的生产及贸易企业,账趴应收账款的施工类企业,银行融资的渗透不足,往往采用融资租赁,货押,商业保理的方式进行融资,这种基于某项大型资产或者供应链的融资,因为承担的风险较高,本身要求的收益也高,而且在客户和资产的选择上范围受到局限。但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国内一些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开始尝试应用。
企业产品的生产采购订单、仓库备货、物流运输、收货确认、商品销售等环节上链,企业的产品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中体现,任一节点间的交易都会被全网认定,物流信息也可通过产品地理位置信息的改变在网络中体现。同时,区块链保证交易信息不可篡改。大大增加了存货质押的安全性、流动性,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进销存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了充分的融资,而且融资成本趋于下降。
另外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收益权质押、股权质押登记上的应用,银行资金也会不断渗透到企业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也包括应收账款甚至未来的应收账款,然而这正是保理业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领地。如果保理业务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必将受到其他结合区块链技术的新兴业务的冲击,业务范围受到蚕食。优质的客户将会专向选择更便捷,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资质一般的客户却仍然会排除在外。
国内商业保理业务要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第一是减少对大型核心企业的依赖,将目光朝向中小企业的一片蓝海;第二是面向未来的应收账款;第三是资产证券化。而这三个方面,又都可以借助于区块链技术。
(一)目前保理业务之所以依赖大型企业,主要因为现阶段,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依然存在短板,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只有个别大型核心企业才能够进行确权。如果离开了大型企业,那么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保理业务都不敢轻易入手。而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授信担保中的去中心化,在整个链上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查询和追溯,而且由于其存储的记录不可篡改的特性,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风险,同时质押权登记上链,权利更加清晰。这就使保理公司可以脱离对大型企业的依赖,直接针对链上的中小企业开展保理业务,不仅更加安全便捷,业务量也将得到大幅增长。对中小企业来讲,保理融资成本也会降低,更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面向未来的应收账款。《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一条规定:“保理合同是应收账款债权人将现有的或者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或者催收、应收账款债务人付款担保等服务的合同。”据此,保理业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科目,而对于没有在报表中体现的如战略采购协议、年总量订单等未来应收账款基础合同,保理业务也可以借助于区块链技术提前介入。随着战略合同、采购订单上链,保理业务将触角延伸至供应链的上游,有望打通整个供应链条,设置供应链金融高效、低成本的优质资产。在业务的质和量上取得突破。
(三)资产证券化。保理业务要做大做强,资金池的规模的也很重要,目前国内保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一般在一亿到五亿之间。想要突破资金的局限开展业务,在监管的范围内,势必要加一定杠杆。然而在保理业务中,能够达到银行和机构标准的优质资产并不多,许多银行购买保理资产有诸多的限制,比如只限制关联方的保理项目,或者限制为少数核心企业项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底层资产的质量,底层资产的标准化、优质化,将会撬动资产证券化的杠杆,保理业务的规模,还能够再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不断深化,金融行业各领域必须具备前瞻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保理业务在这方面不思考、不起步,一定会受到其他介入早的业务的冲击和侵蚀。当然,新技术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结合保理业务的特点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国内保理业务开展的思路和方向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