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登革热蚊媒监测概况及建议

2020-11-28 02:14王龙昌郑桂来夏珊珊李淑军
绿色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伊蚊登革热蚊虫

王龙昌,郑桂来,夏珊珊,李淑军

(1.云南协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大学科技咨询发展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

1 登革热及其蚊媒概况

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300万病例,6万例死亡,目前全球1/2人口面临感染登革热威胁[1]。登革热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的以蚊虫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的还会出现大出血和休克导致死亡。埃及伊蚊(Aedes egypti)和白纹伊蚊(A.albopictus)是登革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通过人体散发的热量、二氧化碳、体味(乳酸、1-辛烯-3-醇)寻找目标[2],蚊虫叮咬带病原宿主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进一步增殖,并通过叮咬健康宿主完成自然界的传播循环[3]。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不同,埃及伊蚊是家栖型,在野外很少发现,埃及伊蚊的孳生容器93%在屋内及距屋1 m以内的墙根,且水质比较清澈[4]。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以轮胎为主,其次是水桶和废弃瓶罐[5, 6]。另外,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关系[7]。

1.1 我国登革热疫情

伊蚊主要分布在冬季低温为10 ℃的等温线区域内[8],因此主要威胁我国南方诸省。1917年我国开始有登革热的描述,1940年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湖北、台湾等地均有登革热流行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陆无登革热疫情报道。直到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暴发登革热疫情,报告病例达2万多例;1987年广东省(海南在1988年4月前归广东省管辖)出现2次登革热大流行,仅海南就报告59.69万例;1995年和2013年出现2次登革热流行,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分别达到6836例和4664例[8]。2013~2014年中国南方广东、云南等省暴发近2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已导致4万余人受到感染[9]。以云南省为例,自2002年2月首次在云南省发现埃及伊蚊以来,现已在瑞丽、芒市、勐腊、勐海、景洪、盈江、陇川、泸水、耿马等地陆续发现,分布范围不断扩大[10]。2008年9月和2009年7月,勐腊检验检疫局在关累码头的入境船舶的外挂轮胎积水中捕获到埃及伊蚊(http://news.sina.com.cn/c/2009-07-29/130916033034s.shtm1);2011年在景洪港监测到埃及伊蚊;2013年8~11月,景洪市发生建国以来首次登革热本地感染暴发,此次暴发疫情报告发病1269例,无死亡[11]。2013年景洪市暴发登革热疫情在景洪城区开展媒介监测,首次在景洪市城区发现埃及伊蚊;在后续开展的媒介监测中,在景洪市嘎洒镇、勐腊县城区、勐腊县勐仑镇、勐海县打洛镇先后监测到埃及伊蚊[12]。景洪市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云南省国境线最长的州,直接面对来自东南亚疫区的登革热扩散风险,登革热再次爆发的潜在压力很大。

1.2 伊蚊传播登革热生物学特性

伊蚊密度季节性消长的高峰期在5~11月份,12月份开始下降,至次年2月份达最低点,4月份开始回升[13]。伊蚊密度临界阈值为2.08只,对应的临界叮人率,即维持疾病传播的1人/d受叮咬的最低次数或频率仅为0.4[14]。感染伊蚊经10~20 d(31 ℃)后的总传播率为30%,相当部分雌蚊可以继续传播3次以上[15]。以埃及伊蚊为例,雌蚊饱吸一次血能产一次卵,一生可产卵6~8次,每次200~300粒,在常温条件下,卵期2~3 d、幼虫期6~8 d、蛹期1~2 d[16]。一般雨后2~3周伊蚁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17]。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15 d潜伏期(一般5~8 d),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 d,由于广大公众对此病发病症状不了解是突然发热往往当作普通感冒对待,不及时就诊,或随便到附近药店买点药服,耽误病例诊断、疫情报告以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时机,这都给疫情的扩散留下了重大隐患[18]。因此,如果虫口基数大,加上从感染到发病3~15 d潜伏期,只要医院报告发现感染病例,这就意味登革热已在局部范围感染扩散[18],条件适合伊蚊快速繁殖扩散可引起登革热暴发。

2 登革热蚊媒监测现状

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实时监测伊蚊动态、及早侦测疫情与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为防治登革热的首要工作[19]。现行的蚊虫监测手段主要有分为对蚊虫和孳生地调查两类。

蚊虫调查:诱卵器诱测法[20];现场孳生地捕捞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羽化,分类鉴定计数[21];诱蚊灯诱捕成蚊[21];采用人工诱捕法捕蚊[21,22];入户搜捕法[23];电筒的照明下采用吸蚊管捕捉栖息的成蚊[24];电动吸蚊器捕蚊[7]。

孳生地调查:每个调查点采集室内外积水容器,如水坑、水缸、花盆、树洞、溪床、竹筒、废旧轮胎等调查幼虫孳生情况[4,22]。

现行监测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监测手段没有本质上提升,仍然大量依靠人工监测,费时费力。人工监测以定期持续的形式,指定专业人员负责,往往是1月监测1次,高密度监测为每月2次[25,26];而且工作量十分巨大,如杨明东等[27]共调查积水容器159924个,李春敏等[28]共调查40159户,检查积水容器66192个。由于人工监测的频度过低,人工整理、分析、呈现数据的时滞过大[29],而且伊蚊的产卵至羽化仅需7~13 d,这种人工监测基本起不到预警和指导科学快速灭蚊工作的效果。因此,需要迫切建立快速有效智能化的蚊虫监测体系。

3 监测建议

构建智能快速的蚊虫监测体系,快速高效智能化监测登革热媒介蚊虫分布格局及种群动态,为媒介蚊虫的快速机动防治提供实时信息指导,力争将媒介蚊虫长期控制在爆发阈值以下,进而实现科学、快速、环保、低成本控制登革热爆发的目标。

限于目前没有伊蚊监测的智能前端设备,目前主要通过半自动的人工辅助监测完成,主要分两部分。

蚊虫监测网络化: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海战术加标准监测方法,将原来只依靠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的点状工作平铺到面上来,统一监测方法,实现对蚊虫监测的点面结合,重点部位加强监测,面上铺开,人工辅助采集数据后回传管理平台。根据现有监测点结合伊蚊及登革热曾经爆发区域,使用3S技术设计面上监测区域及重点监测区域;如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车站、医院、学校、景区、广场、社区,伊蚊潜在孳生地如水池、水沟、排污管道、废品收购站、垃圾场、橡胶地等。

蚊虫信息处理智能管理平台:主要搭建登革热媒介蚊虫网站平台,依托AI智能学习技术,对人工采集回传的监测本底图片资料进行自动识别、自动计数,按照发现地点进行及时归类,提示监测员进行审核,并按发现区域发布预警信息。目前没有伊蚊监测的智能前端设备,短期无法实现登革热媒介蚊虫智能实时监测预警,主要通过半自动的人工辅助监测构建半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从而实现将现行以月计时的监测间隔,缩短为隔日预警的快速反应能力,为下一步实现智能实时预警打下基础。主要控制措施是完成监测方法的统一标准化,对参与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完全执行统一标准;利用智能手机回传监测信息,显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并通过人工识别提取有效信息,及时处理并发布监测信息。

半自动的人工辅助监测预警系统具体操作流程:首先,通过疾控中心招募社区志愿者构建监测队伍,组织布点、监测、信息发布、防控;其次,前期起步监测技术以简洁、实用、快速为主,构建以蚊媒诱饵+粘蚊板+智能手机的前端监测设备,每日回传手机拍摄的粘蚊板捕蚊图片;然后,前期人工辅助鉴别,待监测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逐步进行人工智能训练,最终实现智能识别蚊虫种类,并进行监测数据智能发布。

4 结语

快速监测蚊媒动态及时清除孳生源是防治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现行人工监测手段存在覆盖面小、效率低、时滞长的缺点,很难实现全面快速监测蚊媒动态的效果,建议建立半自动的人工辅助监测预警系统,依靠人海战术面上铺开,使用诱蚊粘板采集数据后由智能手机回传管理平台,由专业人员迅速采集整理信息,及时地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伊蚊登革热蚊虫
辛巴狗幽默日常
带您了解蚊虫驱避剂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航空旅行导致登革热扩散
蝙蝠灭蚊
登革热是什么
快乐大讲堂③蚊虫叮咬止痒法
寨卡肆虐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