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霞,白振清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榆中 730117)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榆中县,距离省会兰州市40 km,区域东西长37 km,南北宽17 km。保护区年均温度4.1 ℃,平均降水量621.6 mm;全区总面积29580 hm2,森林覆盖率49.6%,其中有林地覆盖率20.6%,灌木林地覆盖率29%。林地面积为28280.42 hm2,非林地面积为1299.58 hm2,其中疏林地面积为288.17 hm2,灌木林地面积为12182.24 hm2, 未成林地面积为98.69 hm2,苗圃地面积为22.37 hm2,无立木林地面积为1464.58 hm2,宜林地面积为2930.37 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为57.46 hm2。
兴隆山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保护区内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是甘肃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物种基因库。为了有效保护区内特殊的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和特有物种,1988年成立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马麝、白尾海雕、玉带海雕、金雕等4种,二级有大鵟、秃鹫、隼科(所有种)等全部隼形目及鸮形目12种,省级保护动物豹猫、艾鼬、黄鼬等6种;三有动物有雉鸡、山石鸡、喜鹊、丘鹬、灰喜鹊等17种。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赋予的法律责任,是新时期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公共卫生安全中起屏障作用,在生物安全中起哨卡作用,在物种安全和生态安全中起保障作用。为了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饲养动物卫生安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疫源疫病监测。
采用线路巡查、定点观测2种方法,采取点面结合的监测方式开展工作。
线路巡查,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巡查线路,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安全状况,规范填写巡查记录表。
定点观测,在野生动物集中活动区域,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样点,以样点为中心,观察并记录周围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安全状况,使用直接计数法进行监测记录。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动物监测的疫源疫病主要有一类动物疫病、二类动物疫病和三类动物疫病(表1)。
在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站:兴隆山保护站、麻家寺保护站、官滩沟保护站、上庄保护站、马啣山保护站,布设25条巡查线路,每个保护站安排监测员,对区内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疫源疫病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准备掌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发生及流行动态,在监测中发现行为异常或不正常死亡时,详细记录信息,按照相关操作规则要求,科学取样并进行检验检测,按时报告结果。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采样,取样时应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穿防护服,佩戴口罩、护目镜与手套。
监测人员到达陆生野生动物发生异常情况的现场后,首先应调查了解异常情况涉及的动物种类、种群数量、死亡数量、地理坐标和异常事件涉及的地理范围等内容,并估测死亡率。活体动物的样品宜采取无损伤采样方式,主要采集拭子样品、粪便样品和血液样品。动物尸体的样品应采取解剖采样方式,主要采集心脏、肝、脾、肺、肾、直肠、脑和淋巴等组织器官;对于新鲜的小型动物尸体可直接装入双层塑料袋。动物尸体的样品采集应在动物死亡后24 h内进行,样本应密封于防渗漏的容器内保存。
样品送具备条件的实验室或当地相关机构进行检测。样品移交至检测单位时,应与样品接受单位办理移交手续,填写《报检记录表》,并实时关注实验结果,及时上报、归档。
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样品,应由具有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检测。
研究资料表明,许多畜禽和人类的疫病,如禽流感、鼠疫、口蹄疫、狂犬病、尼巴病、猴天花病、西尼罗河热、登革热等就是来源于野生动物,或者其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是野生动物。
因此,应实时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严格按照“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的要求,监测野外巡护监测工作。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专业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物事业,坚决摒弃陋习,拒食野味,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和谐社会。
为了提高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疫源疫病监测水平,强化野生动物管控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措施贯彻落实,提出如下建议。
(1)应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切实加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工作,依法打击乱捕乱猎的违法行为,严禁任何形式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切实保护好野生动物安全,阻断可能的野生动物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2)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途径和危害的认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和自媒体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预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科学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3)组织监测人员学习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专业技术,提高监测防治队伍素质,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队伍建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依法严格保护野生动物,共同创建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