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贫困视角下财政支农减贫效应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2020-11-27 01:31:46唐望黄鹍鹏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减贫支农门槛

唐望,黄鹍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在理论界,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农资金是被公认的有效减贫的两大工具。公共财政支出一直是各国政府减贫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减贫实践中,财政减贫也一直是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减少贫困的有效手段。但是,随着财政支农资金绝对数量的增长,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开始放缓,财政支农减贫的边际效益开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有必要探究这样一些问题,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到底如何?研究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及门槛特征,对调整和完善我国扶贫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围绕财政支农与贫困问题,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分析,二是有关财政支农减贫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方面关于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的分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显著。秦建军、武拉平(2011)发现在短期内财政支农对农村减贫效果明显,而长期内效果区域平缓。二是认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果存在区域差异、群体差异及结构性差异。朱迎春(2009)认为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存在结构差异,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村减贫效果显著,而农村救济费并未发生作用;邹文杰、冯琳洁(2015)支出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应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陈鹏、李建贵(2018)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全国整体水平还是分区域考察,财政支农的减贫的减缓财政明显的正向积极作用,但区域间财政支农减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龚维进(2018)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减贫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刘宏霞(2018)基于西部11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农对生活贫困减缓和教育贫困减缓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而对医疗贫困减缓的影响在跨越单一门槛值之后反而具有较大的一致效应;高齐圣、王秋苏(2019)通过SVAR模型动态考察了我国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造血式”减贫效果显著,而“输血式”减贫侧重于通过中介机制对农村贫困产生持久影响;邹文杰等(2019)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的发生,但存在结构效应,认为社会性支农减贫效果最为显著,生产性支农减贫效果微弱,此外,财政支农减贫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三是认为财政支农效果不显著。陈灿煌(2010)认为短期内财政支农对减少贫困的效果不明显;向玲凛、邓翔(2012)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显著影响;高远东等(2013)认为财政支农对本省份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且对临近省份减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关于财政支农减贫的影响因素方面,陈鸣、周发明(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的减贫效果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张红丽、孙明雪(2018)从制度环境、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了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财政支农减贫存在适度水平,而社会资本对财政支农减贫效用充分,存在一节门槛,跨越门槛后作用增加。

财政支农的减贫效果是显著还是不显著,理论界仍存在分歧,这表明该领域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关于财政支农减贫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首先,在研究假设来看,以往文献多是探讨财政支农与贫困减缓的线性关系,而忽略了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应该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只有进一步探讨财政支农减贫效用的门槛特征才能准确认识财政支农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财政支农减贫的效果以往的研究都只是从收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涉及财政支农与多维减贫之间的关系研究。因此,本文从贫困的多维特性入手,分别从收入角度和公共服务角度构建了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三大贫困指标,从多维视角来分析中国农村的贫困现状;其次,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减贫的效应。

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2.1 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财政支农支出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构造如下面板模型:

其中:POVit为贫困水平,FEAit为财政支农水平,Xj,it为影响贫困水平的其他控制变量,j代表控制变量的个数,ui代表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

依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提升,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财政支农对贫困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特征”。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对财政支农减贫效应进行门槛检验。面板门槛模型克服了传统门槛分析方法的缺陷,因此,本文构造的多重面板门槛模型数学表达式如下:

2.2 变量选择

2.2.1 变量选择

文章涉及的变量可以分为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门槛变量和控制变量四个部分,具体为:(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村贫困水平Pov。衡量贫困的指标有贫困发生率、SEN指数、FGT指数等,这些指标本质上都是以收入作为衡量的标准,在识别贫困程度上过于片面,单纯的收入贫困无法反映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贫困。因此,为了更全面的的测度贫困状况,本文借鉴傅鹏(2018)的具体做法,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出发同时采用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三个指标来测度贫困。具体而言,收入贫困(Pov1)采用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农村收入贫困,该为正指标,即系数值越高,农村贫困程度越高;教育贫困(Pov2)用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农村教育贫困,此为逆指标,即数值越高贫困程度越低;医疗贫困(Pov3)选取每千农村人口平均卫生室人员数来表示农村医疗贫困,也为逆指标。(2)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支农水平FEA,采用统计年鉴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3)门槛变量: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4)其他控制变量:考虑到财政支农减贫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渠道,本文引入各省经济发展水平GDP作为控制变量,着重考察财政支农的直接减贫作用;同时引入城镇化水平(City)、工业化水平(IND)、各省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est)作为其他控制变量。

2.2.2 数据来源

文章研究涵盖中国30个省份(市、自治区),由于西藏自治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数据缺失,故将其删除。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面板回归分析

在进行面板回归模型之前,我们应该对数据进行检验,看数据是否存在个体效应与实践效应,通过检验从而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根据R软件输出结果,在进行F检验时,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一步Hausman检验统计量值均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故认为模型中存在固定效应,故本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从面板回归模型的结果来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部分变量都能通过检验。就收入贫困而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减贫效果较好,而财政支农减贫效应虽然显著,但减贫效果较差;就教育贫困而言,只有财政支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三个变量通过检验,财政支农水平和城镇化的教育减贫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农村教育水平;就医疗贫困而言,城镇化医疗减贫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财政支农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相当明显,财政支农能够有效的减缓我国农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

3.2 财政支农减贫的门槛特征

3.2.1 门槛效应检验

在进行门槛模型估计之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检验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二是估计门槛值及检验其真实性。本文根据hansen(1999)的思路,将门槛值作为一个未知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之中,构造分段函数,并对该“门槛特征”及相应门槛值进行实证估计和检验。F检验的原假设是不存在门槛特征,备择假设是存在一个门槛特征,采用的bootstrap方法获得其渐进分布进而获得相应的LM值。如果LM值小于既定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表示模型至少存在一个门槛值;然后检验第二个门槛值,以此类推,直至所得到的门槛值不再显著为止。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收入贫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三重门槛效应,教育贫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两重门槛效应,医疗贫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重门槛效应。

3.2.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门槛特征检验过后,再利用Hansen的三步法确定各自变量的门槛值,同时确定各门槛的估计值,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门槛估计结果

从门槛特征的估计结果来看,我国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并非是单调递增的,而是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财政支农减贫效用的大小主要受制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从收入贫困来看,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先增大再减小,呈现“倒U型”,即当收入水平小于4937.8元时,财政支农减贫效果不显著,当收入水平增加时,财政支农减贫作用增大,为-0.809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后,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收入贫困减缓的程度下降;从教育贫困而言,财政支农减贫作用先减小再增加,呈现出“U型”特征,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收入水平介于9118.7元与15353元之间)时,财政支农教育减贫作用递减,但当财政支农水平超越门槛值15353元之后,教育减贫效果又呈现递增的趋势;就医疗贫困而言,当收入水平跨越门槛值17803.7元之后,财政支农的医疗减贫效用增强,系数从0.2596上升到2.6511,减贫效用显著增强。

4 结语

财政支农是我国扶贫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的减贫效果如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往往忽略了财政支农支出与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在相关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出发,构建面板模型运用面板回归对我国2007—2017年财政支农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应用门槛面板模型考察财政支农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

面板回归估计结果表明,就收入贫困而言,城镇化和工业化减贫效果优于财政支农减贫;就教育贫困而言,财政支农能够显著改善农村教育水平;就医疗贫困而言,财政支农减贫效果显著。

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支农的多维减贫效应存在门槛特征。其中,收入贫困存在三重门槛特征、教育贫困存在双重门槛特征、医疗贫困存在单一门槛特征。就收入贫困而言,财政支农减贫效应先增大再减小,呈现“倒U型”;就教育贫困而言,财政支农减贫效用先减小再增大,呈现“U型”特征;就医疗贫困而言,当跨越门槛值后,财政减贫作用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减贫支农门槛
拆除不必要的“年龄门槛”势在必行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38
理解发展和减贫
科学(2020年1期)2020-08-24 08:07:58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新农业(2017年24期)2018-01-30 08:37:20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农家书屋(2017年5期)2017-06-03 10:17:14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中国火炬(2015年3期)2015-07-31 17:39:20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