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虎
(高邮市三阳河管理处,江苏 高邮 225600)
信息化技术是指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将科学管理与监控应用在水利建设中,分析具体地形时,应使用具体分析方法,借助相关技术获得相关数字地图,以便更科学、安全地监测及监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创新。将计算机等设备应用在水利管理中,能使数据采集更加有效,使得地图设计更加准确。与传统测绘方法比较,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保证更加精准的测绘图形,更好的避免误差出现。
1)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进而展开统一操作与控制,有效解决了分布式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各种弊端。2)计算机网络和安全系统。网络完全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应该综合性考虑软件漏洞、计算机病毒、管理隐患以及黑客入侵等影响因素,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方案,为后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提供更加优质地安全服务。3)智能预警和防旱防汛系统。防旱防汛系统概况来讲是收集各类雨、水、灾、工等社会活动的动态数据,通过科学处理和加工之后为抗洪救灾、防汛抗旱等决策指挥提供可靠参考。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视频会议、远程控制、会议音响、操作平台、大屏幕显示、电话与VOIP、会场监控、抢修现场的视频信号传输以及中控服务系。4)运行管理和维护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系统和水利设备日常状况,通过对河道、水库、泵站、堤防设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实时检查和分析运行阶段的潜在问题或已经发生的故障,及时给予有效的维护措施与方案,确保其正常运行。5)资源共享和GIS服务平台。目前以电子政务作为核心内容的信息服务迅猛发展,资源共享需求越发强烈,其有助于节省社会公共资源,减少信息传递的闭塞,从而提升处理业务和办事的效率。6)信息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将信息化技术与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中融入水政监测、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以及日常管理等业务,加速办公规范化和无纸化进程。按照实际业务管理的权限与关系,采用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构建相对应的控制和传输通道,有效且及时完成业务信息的交互,增强业务处理的效率。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技术人才是工程项目的主体,因此要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技术培训,扩充技术团队的知识范围和职业技术技能,以提高技术团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施工依据就是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环节对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利工程仿真系统,这样方便工作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水利资源情况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全面把控资源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施工后期的失误。二是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高科技的技术软件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整合,优化计算,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设计方案的完善性。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GPS等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地形以及施工环境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以便于工程管理人员提前预防,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检查数据和进度情况都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整合,并通过与施工进度计划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进度偏差以及影响进度不相符的因素,方便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施工进度的合理而又有效的监控。
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些水利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为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这些新技术当中,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的推广,信息化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长江各航段的水位测量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就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水位测量和自动传输技术等等,使长江流域的整个水位情况都能被水利部门及时掌握。
标准化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保障,在水利信息化当中提高与完善标准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动水利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标准指南》这一指导文件中,水利部要求各地在水利信息化发展当中,要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及软件系统之间的兼容,各地之间的水利信息处理平台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水利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水利信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当前水利信息的经济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水利信息的存储、查询、甄别、价值开发等等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使之市场化。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种不错的途径,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水利主管部门可以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水利信息依托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水利信息的在线查询,在实现水利信息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水利信息经济价值开发的目的。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国的水利信息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