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惠
(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我国某房屋建筑工程总共为21栋单体设计,建筑面积为48220.45m2,地下室面积为11355.8m2,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规范需求,该工程属于深基坑施工范围,并符合深基坑施工标准。
由上述工程背景可以得出,该工程设计面积较大,因此准备的前期工作也相对较多,并且需要在施工设计、施工过程、工程资金预算与造价管控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并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首先需要技术人员和建设施工团队明确施工图纸的要求和内容,详细审查,如果发现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施工条件和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然后项目负责人、监理负责人以及相关的勘测人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在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加以关注,最后以论证的报告作为施工前提,保证施工的合理性。
深基坑施工中合适的支护结构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要素,现阶段我国房建工程中所使用较为成熟的支护结构有三种,分别为柱列式、板柱式以及组合式,根据上述的工程背景,其设计基坑支护工程范围为1到4楼,因此需要采用柱列式和板柱式进行施工作业[1]。
1)柱列式。柱列式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钻孔灌注混凝土桩和深层搅拌挡土桩的形式作为支护结构,一般采用机械成孔,利用螺旋钻机在基坑范围内的沿线做钻孔作业,其优点是噪音较小,并且连续性较高,还能够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问题进行解决。
2)板柱式。板柱式的应用较为宽泛,其主要是利用工字钢桩和钢板桩形成基坑的维护结构,一般采用50号工字桩作为基础材料。在施工之前确定施工范围,然后利用设备将工字钢打入基坑范围内的地下,间距1米左右,然后在适合的位置加入5cm左右厚度的挡土板,同时需要注意基坑降水和排水的相关工作,密切关注和处理地质水分。
在支护结构完毕之后,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的支护结构状态和稳定向,然后在土石开挖施工作业之后仍然要对支护结构状态和基坑降水工作状态加以关注,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处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2]。
地质勘测是所有施工前的重要准备工作,需要对施工场地周边的地表土壤情况、地下的岩石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勘探和分析,另外需要对周边的地下管线、公共工程等方面加以了解,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申请周边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物业团队进行配合。然后结合先进的设备测绘出地下人工设施分布图纸。最后需要对当地的气候、降水等问题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这些都是保证深基坑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原因有三点,第一,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不成熟,使最终的工程质量难以符合要求。第二,施工材料质量不高,导致在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施工流程安排不够合理,管理松懈,导致后期的施工和维护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在施工前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要求和施工团队实际情况,建设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施工图纸要求和整体的施工计划相互一致。另外还需要对权利和责任制度进行落实和实施,对施工团队加强日常培训和责任意识培训,并且在施工全过程加强巡逻和检查,保证每个环节都符合施工具体标准。
随着我国房建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各种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也向着多样化发展,因此随着施工作业的复杂程度加大,难免会出现一些施工问题。所以需要明确问题的发生原因,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降低工程损失[2]。首先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一般需要建立质量管理团队和施工团队,队员的组成由各个项目的负责人担任,然后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施工项目实施质量安全管理策略。
需要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状态进行关注,尤其是那些复杂性较高的技术环节,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检测人员进行审查和观测。并且在实际观测中需要将基坑本身的结构特点、支护结构状态以及地下水处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在专业团队与预警机制的支持下做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与问题处理办法。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建工程产业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在竞争市场上有着竞争的席位,需要在实际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做好质量的管控,利用专业设计人员、专家团队、监理单位以及检测人员的大力支持,从工程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把控,在提升建筑物稳定性的基础上促进房建产业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