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银
(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结构、功能的异常,原发性损害(冠心病、心肌病等)和心脏负荷过重(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狭窄等)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此外,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饮食不当也可诱发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下降,通常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胸闷、无力、水肿等现象,临床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延缓心衰进程,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2]。《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概要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心力衰竭450万,发病率达0.9%[3]。随着医学的进步,在有效药物和先进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患者病情稳定期的自我管理,有效控制代谢综合征,防止再发作,可显著改变远期心脏康复结局[4]。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全媒体融合时代健康科普宣传新模式,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5]。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互联网+个案管理”全程护理干预的举措进行效果评价。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6]中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脏核磁共振等确诊;(2)患者认知正常且会使用智能手机;(4)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罹患恶性肿瘤患者;(2)认知异常不能正常交流;(3)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80岁,平均(65.69±7.56)岁;病程1~20年,平均(8.36±2.68)年;教育程度:初中及小学19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5例;基础病病因:冠心病12例,高血压19例,糖尿病22例,瓣膜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9~82岁,平均(66.28±8.15)岁;病程2~19年,平均(8.12±2.53)年;教育程度:初中及小学20例,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5例;基础病病因:冠心病13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21例,瓣膜病3例,肺动脉高压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实施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进行常态化管理,经全面评估后列出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如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用药自我观察,以及控制钠盐摄入饮食饮食指导,督促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完成日常生活自理并进行循序渐进的心脏康复训练[7]。患者出院当天,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慢性心力衰竭专科专病健康教育处方,出院后3个月内给予电话跟踪随访,第一个月每周回访一次,第二个月起,每2周1次电话随访,出院3个月,家庭访视一次。指导患者自我护理技巧并督促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
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互联网+个案管理”全程护理干预模式:(1)科室成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康复小组,小组成员由心血管内科医师、护士长、护理组长、高年资心内科护士和床位责任护士组成,护理组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申请心脏康复公众号,建立心脏康复微信群,将二维码打印塑封。(2)患者入院后给予一般情况评估,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扫码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管理群,识别并关注心脏康复公众号。由组长负责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小组共同制定个性化心脏康复个案管理方案,管理内容包括康复配合、辅助用药、饮食营养、心理辅导及戒烟戒酒行为纠偏等[8]。小组成员责任到人,分别将个案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编辑成为多媒体健康宣教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动态图片或音视频拍摄和微课等多媒体形式,汇总组长上传后通过管理微信群每天发送相关健康宣教内容,患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关注观看和观摩,责任护士与患者互相添加微信好友,给予一对一针对性指导。(3)床位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当天再次督促和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关注心脏康复公众号及微信管理群。出院3个月内通过小组通过微信管理群进行远程持续性跟踪管理,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通过微信进行线上指导和线下督导、咨询、答疑互动,实现全程护理服务全覆盖[9-10]。
(1)于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时,分别运用肺功能仪和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心肺功能和氧分压水平,心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呼气峰流量[11];(2)分别于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时,运用中文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作为评估工具,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和情绪,共21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0分~5分,各维度总分105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12-13]。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当天,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呼气峰流量、氧分压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各维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呼气峰流量、氧分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3 个月的心肺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3 个月的心肺功能比较(±s)分
项目 出院当天 t P 出院3 个月 t P观察组(n=30)对照组(n=30)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用力肺活量/预计值(%) 50.26±3.46 51.33±2.83 -1.3111 0.1950 71.86±7.68 60.56±6.42 6.1831 <0.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 44.83±4.96 45.32±5.22 -0.3727 0.7107 58.33±6.23 51.32±6.32 4.3265 0.0001呼气峰流量(ml/L) 41.82±3.12 42.78±3.81 -1.0678 0.2901 62.42±4.93 52.86±4.35 7.7265 <0.0001氧分压(kPa) 10.38±0.59 10.42±0.66 -0.2475 0.8054 12.59±0.58 11.71±0.75 5.0838 <0.000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治疗周期较长,在患者接受保守治疗的同时,实施全程护理康复干预对整体治疗效果和远期心肺功能提升意义重大[124]。郎倩[15]、张亚坤[16]等相关文献报道,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过程中,实施相关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脏康复功能锻炼,可引导患者逐步提升自护认知和不良生活习惯的行为纠偏,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进程以达到显著改善患者远期心脏功能临床预后的目的。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3个月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和出院3个月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症状 体力限制 社会限制 情绪出院当天 出院3 个月 出院当天 出院3 个月 出院当天 出院3 个月 出院当天 出院3 个月观察组(n=30) 4.38±0.83 1.18±0.58 32.59±2.45 8.51±2.11 27.91±2.36 9.92±2.51 16.18±2.46 7.62±2.26对照组(n=30) 4.29±0.75 1.83±0.62 32.51±2.37 12.12±1.92 28.12±2.42 12.67±2.85 16.09±2.25 10.12±1.68 t 0.4407 -4.1934 0.1285 -6.9310 -0.3403 -3.9662 0.1479 -4.8625 P 0.6611 0.0001 0.8982 <0.0001 0.7349 0.0002 0.8830 <0.000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就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17]。我院心血管内科通过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管理功能,由专科小组将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健康宣教以更为直观、便捷的多媒体传播等大数据应用形式,将个案管理融入患者全程护理,引导患者通过自我学习与评估,测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提高健康教育和管理服务效率[18]。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远期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互联网+个案管理”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可明显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心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充分证明全媒体时代健康科普宣教新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