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磊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 570203)
中国造船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已熟练使用了舟和筏,并走向了海洋。据考证,筏、舟是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输工具,是新石器时期中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1]。2002年,在浙江杭州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一艘距今8000余年由整段马尾松加工而成的独木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独木舟,也是世界发现最早的舟船之一。古时候用于建船的材料有很多种,其中大部分就地取材,古人通常根据木材的特点和性能在船体的不同位置使用。中国古代造船材料大多为杉、松、楠、樟、榆、槐、柏、杨、楸、稠木、铁力木、乌婪木、檀木等[2]。古代造船工匠们早在秦汉时期就发明了中线舵和橹,并熟悉运用格木、杉木等造船木材[3]。明朝时,古代先民的造船技艺娴熟,“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椆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4-7]充分说明古代先人早已对造船用材的属性了如指掌。
“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1996年被发现,2008年被打捞出水拆解,之后一直存放在海南省博物馆的沉船保护室内进行保护。“华光礁Ⅰ号”出水古船根据制造与启航地点,以及打捞出的船体构件残件分析,应为“福船”。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善走深海远洋,破浪而行”[8-9]。还有文献记载:“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福建海船)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可储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9]
沉船被打捞时已损坏殆尽,仅存船底剩余部分(图1):船体龙骨、隔舱壁、部分肋骨及侧板还可辨识;龙骨东侧受损惨重,仅余4层船板,西侧相对尚好,5层板清晰可见;但大部分船体表面腐蚀受损严重,颜色暗淡呈灰黑色,遍布裂纹、海洋结垢物和铁硫化合物覆盖表层[10]。据专家估计,该船排水量可能达百余吨。“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佐证。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及修复意义重大。
图1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Fig.1 Shipwreck site of Huaguangjiao Ⅰ
对船体不同部位进行取样,范围主要包含第1~6层外板、龙骨、立柱等位置,选取31个样本进行树种鉴定,检测结果由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提供。
表1为树种鉴定结果,船体有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树种分别属于松属、柏木属、樟属、杉木属、润楠属及核果木属),其中松木居多。
表1 “华光礁Ⅰ号”出水木船构件树种鉴定Table 1 Identification of timber species of Huaguangjiao Ⅰ
古人非常重视木船建造的选材,尤其远洋航行船只的建造,因为关系到船员的安全和贸易成本。研究古代船只的木材种类及选材,对于了解古代船只造船技术、建造理念的演变有重要意义。为确定造船木材的科目属地、地理分布以及木材利用的情况,本研究参照了《中国植物志》[11]。
(续表1)
3.2.1香樟 船板XHI:162、XHI:502样本经检测与香樟木材构造吻合,香樟为樟属。从样本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来看(图2):半环孔材,单管孔及双管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导管射线相交划痕状,圆形;轴向薄壁结构呈环形管束状及轮缘状,具油细胞[12-13];木材纤维分离;射线结构不叠加,Ⅱ和Ⅲ类型。《中国植物志》记载:香樟是樟目、樟科、樟属,又名香樟、芳樟、油樟、樟木(南方各省区),常绿乔木,树木通体有樟脑气味;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产自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栽培[14],木材用于造船、建筑等。
在中国,香樟作为造船用材有着悠久的历史:1999年淮北市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代沉船大量使用了香樟木;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的舱壁肋骨、艉柱和绞关部位的用材是香樟木;1975年江苏武进发掘出一艘2000多年前的木船,经鉴定该船底板为樟木[15];登州博物馆展览的元代古船首柱、艉龙骨的用料也是香樟[16];徐永吉等[17]利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平度出土的千年隋船进行了树种鉴定,发现船材使用了樟木。“华光礁Ⅰ号”古船的龙骨和隔仓板用材采用香樟木材,也是考虑到香樟树气味浓厚,经久不衰,木材具有耐腐、抗虫蛀的特点。
3.2.2润楠 船板XHI:374样本经检测与润楠木材构造相符(图3),属于樟科。从样本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来看:孔材松散,单管孔和双管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导管射线相交划痕状,圆形;轴向薄壁结构呈环形管束状,具油细胞[12];木材纤维分离;射线结构不叠加,Ⅱ和Ⅲ类型。《中国植物志》记载:润楠,乔木,高40 m,胸径40 cm;木材细致,芬香味,用作房梁屋柱或制作家具。古文记载楠木常用于制作家具、书柜等用具[18]。楠木生长周期长,据调查超过30多种楠木在西南方,最好的楠木出自海南。楠木耐腐,经常用于建筑材料和制作船只,其易干但木性稳定,不开裂,纹理细腻,经过打磨后表面有光泽,通常称为“金丝楠木”[18],清代也谓“大木”,明清时期常用作皇宫、寝陵等材料。1975年福建连江县出土了一艘独木舟,舟身残长7.1 m,宽1.6 m,舟深1.2 m,首尾略呈方形,系用直径近2 m的整棵楠木刳成,经测定年代约为西汉初期。1960年在扬州施桥镇出土宋代独木舟,舟长13.65 m,宽0.75 m,深0.56 m,为国内目前发现最长的一艘独木舟,木料为楠木[19]。深圳独木舟博物馆收藏一艘战国独木舟,舟长11.6 m,宽1.10 m,高(深)0.78 m,质地为阴沉木金丝楠。在古代船只建造上,楠木主要是龙骨、肋骨、桅座、船身等的用材[2-3,20]。
图3 编号XHI:374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Fig.3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cross section,radial section and tangential section of XHI:374
3.2.3杉木 船板XHI:63样本经检测与杉木木材构造相符。杉木树干通直,耐腐,质地柔软,易加工,品质系数高,一般用于造船材料,如甲板、桅杆、船身、桨等[20]。《中国植物志》记载:杉木,杉科,乔木,胸围直径3 m左右;木材呈黄白色,质地软,有芳香,纹理细腻且加工便利,有防腐性能,供建筑、桥梁、造船等用,树皮含单宁[21]。徐永吉等[22]对一艘元代出土的沉船进行了木材鉴定,发现船体的甲板、船舷板和隔仓板均具为相同的木材构造,木材轴向薄壁组织较丰富,呈星散或短弦列,交叉场纹孔杉型,射线薄壁细胞具凹痕,不具正常和受伤树脂道等构造特征,鉴定为杉木。该沉船是一种元代砂船,船长12.6 m,宽3.0 m,深1.6 m,内有水密舱9个,是一艘双桅小海船。船体还发现了杨柳科的柳树和榆科的榉树等木材。2015年,南京市区出土一处明代造船遗址,据考为龙江船厂遗址,廖倩等[3]对木材进行了树种鉴定,发现14个样本为杉木。中国古船外板绝大部分用杉木,比如广东与福建交接地域的海船,桅杆一般也用杉木,这因为杉木易加工,且其质量轻,可多装客、货,降低成本[2]。
3.2.4松木 鉴定发现船板XHI:55、134、269、272、347、378、391、499、96、106、422、423、425、511、25、102、154、319、326、341、383、388、466、467、488共25个样本都与松科松属木材构造相符,其中6个样本XHI:96、106、422、423、425、511按类别属于硬木松类,用于龙骨、立柱等承重构件中,其余为软木松类,用于船壳外板处。
图4和图5是XHI:511和XHI:391样本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照片,其早晚材渐变。XHI:511样本为硬木松,其轴向管胞径壁具缘纹孔1列及2列;单列及纺锤形射线,具射线管胞,其内壁齿状加厚;交叉场纹孔窗格状,具轴向及径向树脂道。而XHI:391样本为软木松,显微结构与之大体相同,但其管胞径壁具缘纹孔1列,射线管胞内壁平滑。从中可以看出硬软木松的区别。
图4 编号XHI:511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Fig.4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cross section,radial section and tangential section of XHI:511
图5 编号XHI:391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Fig.5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cross section,radial section and tangential section of XHI:391
《中国植物志》记载:松科,本科约230余种,分属于3亚科10属,多产于北半球。我国有10属113种29变种(其中引种栽培24种2变种),分布遍于全国,几乎均系高大乔木,绝大多数都是森林树种及用材树种,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华南地区高山地带组成广大森林,亦为森林更新、造林的重要树种。江浙沿海一带有俗语:“千年针松一根柱,十年檫树好打船”,意为树木成材期不一,各有所用;又有“千年海底松,万年燥搁枫”,意为松木不怕潮湿,枫木不嫌干燥,松木含松脂油不忌水,故常用于造船。
1974年泉州湾后诸港挖出一艘三桅海船,船体残长24.2 m,宽9.15 m,载重量200 t以上,据研究是南宋末年航行于东南亚及波斯湾一带的远洋货船,经鉴定龙骨为松木[23]。廖倩等[3]对明代龙江船厂遗址出土的木材样本树种鉴定中也发现了松木样本。“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中,在船身上发现了一些碎木块,经鉴定发现为马尾松木[24]。松木遍布华中、华南各地,造船中主要是船梁、肋骨、甲板、船身、桅杆、船壳、桨等的用材[20]。
3.2.5柏木 船板XHI:159样本经检测与柏木构造吻合(图6),从样本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来看:生长轮明显,早晚材略急变;轴向管胞径壁具缘纹孔1列;轴向薄壁组织星散;单列射线;交叉场纹孔柏木型。
图6 编号XHI:159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Fig.6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cross section,radial section and tangential section of XHI:159
《中国植物志》记载:柏木,树皮淡褐灰色,裂成窄长条片;为我国特有树种,分布很广,产于江浙、云贵等东南部及中部等省区[25]。廖倩等[3]在对龙江船厂遗址样本树种鉴定中也发现了柏木。柏木产于秦岭、长江以南,木料强度适中、耐腐,在造船中主要用于船梁、桅杆、船身等部位[20]。
3.2.6核果木 船板XHI:采41样本经检测与核果木构造吻合(图7),从样本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来看:散孔材,单管孔和双管孔,管间纹孔式互列;轴向薄壁结构呈环形管束状、星散-聚合状及带状分布;射线结构不叠加[12]。编号XHI:采41(图8)形状很像雷公柱、桅杆头之类,但根据其尺寸,有专家认为类似插销横档之类。《中国植物志》记载:核果木,大戟科,乔木,高达15 m,常见于台湾、广东、海南,在海拔400~1 600 m山地林中生长,也分布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海南核果木散孔材,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密,质地硬而重,不易开裂,不变形,适于机械器具、建筑、家具等用材。
图7 编号XHI:采41的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的显微照片Fig.7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cross section,radial section and tangential section of XHI:Collection 41
图8 编号XHI:采41Fig.8 Photo of XHI:collection 41
核果木在古代造船用材中并不多见,文献中少有记载。在“华光礁Ⅰ号”船板发掘试采过程中发现的该构件,其使用及产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仅存木质部的化石、沉船木材、古代建筑木材等种属鉴定上,科和属的鉴定相对准确,但种类鉴定就有困难[26]。“华光礁Ⅰ号”船体构件的树种以及船型的确定,对研究宋代造船技术以及船体复原有着重要意义。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海外贸易最开放的朝代[27],其制造海船的技术日臻精湛,促进了海外的文化交流。“华光礁Ⅰ号”沉船为研究南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提供了实物。另外宋朝在造船和修船时使用船坞码头,这比欧洲早了约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而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28]。
由于“华光礁Ⅰ号”沉船年代久远,腐蚀严重,大多船体构件遗失或识别度不高,只有关键的部位如龙骨、立柱、隔仓板等相对可辨,这给将来船体的复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过对“华光礁Ⅰ号”船板不同部位的31个样本进行的树种鉴定,发现该南宋沉船船材种属多样,有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而其中81%为松科,船板外壳1~6层为软松木,龙骨、立柱以硬松木为主。造船材料主要来自于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当时工匠已能根据木材的不同特性在船体的不同部位使用。“华光礁Ⅰ号”船体树种的鉴定,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和古船的复原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