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作为国内调研和工作的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促进第一个百年计划的完成。
绿色农业的概念是20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 最初,绿色农业只是针对“石油农业”提出的,但随着农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绿色农业一方面发展了农业经济,另一方面也将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相对健康安全的食物,满足消费者对食物高品质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针对绿色生产消费出台相应政策,建立法律制度,并迎合当下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 只有绿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和消费。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及当地环境保护的成果呈反向变化。 要在2020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最主要的是农村人口的脱贫,将脱贫攻坚与绿色农业相结合,其中助力农村人口脱贫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重要工作。
灵丘地处黄土高原,由85.8%的土石山区、8%的丘陵和6.2%的平川三部分构成,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20年来,灵丘一直致力于脱贫攻坚,而据灵丘县人民政府发布的公示,灵丘县已于2019年4月正式获批退出贫困县。 虽然灵丘县已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需要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一号文件还指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
灵丘县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坚持“平型关精神”,建立车河模式,围绕“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带动主体、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有多元收入”目标,构建起全覆盖、多元化的“一区、一带、两园、三级基地”产业扶贫大格局,为全县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在摘掉贫困县帽子之后,灵丘依旧有384 户915 名贫困人口,与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有一定差距。 且灵丘县实现脱贫目标更多的是依靠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灵丘县平原稀少的地形条件下不易发展,绿色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旧存在。
灵丘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加工业的带动作用,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化产业园,提高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与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新跨越。
灵丘县通过创建红石塄乡146 平方千米全域绿色农业示范区,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除草剂,逐步扩大到四乡一镇,以作为全域示范。 在示范村建立后同时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灵丘教授工作站,联合培养“精准扶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精准扶贫与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学术支持。 为集思广益,更好地与各方人才交流,灵丘县连续举办五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300 多位国内外专家参加了研讨。
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选择,灵丘县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灵丘县共有41 种农产品取得了国家有机认证。
灵丘县土地总面积409.8 万亩(1 亩≈66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耕地面积52.9377 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2.4%。 灵丘县由三大山脉②灵丘县东为太行山山脉的支展,南为五台山山脉的延续,北为恒山山脉的延伸。环绕,境内群山林立,山区面积1788.15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732 平方千米的65.5%,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 灵丘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季风强盛。 境内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并具有夏雨型特征,清水流量受大自然控制,丰水年较多,旱年较少,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灵丘县一直将“绿色农业”作为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而随着十多年来扶贫工作的开展,灵丘县的生态扶贫以大棚绿色农业为主。 扶贫之初,政府对大棚种植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给予发展大棚农业的农户以技术支持与资金补助,帮助农户尽快掌握大棚种植技术。 而根据调研情况,调研组所走访的每家农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大棚。 显然,大棚产业已然成为灵丘绿色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式。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不少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但也存在发展了二十年大棚产业却依旧没有完成脱贫的农户。 政府只在推行大棚种植技术之初提供过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后续并没有根据市场大棚技术的更新对农户种植技术进行更新培训。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研小组了解到,曾在1999年,灵丘县所产的无籽西瓜能够大批量销售至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 而如今灵丘县农户所产的农作物皆为各农户自行种植并只能通过农户赶集、零售方式自行外销,未形成集约化规模生产,也未能找到适宜的销售方式。 由于农作物保鲜期短而农户又无专业设备对农作物进行保鲜处理,许多未能在一天内销出的农作物往往会腐烂,对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通过对灵丘县农户的走访调研,发现多数农户所从事的绿色农业生产受自有土地限制,每家所拥有的大棚数量皆在1~3 个,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大棚数量取决于家中劳动力的数量。 在农作物成熟后,由各农户分散售卖,价格没有形成统一,分散性经营,使得农户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较小。
调研发现,农户所生产的农作物多为西红柿、黄瓜、玉米等基本农作物,附加值较低。 而种植附加值低的农作物的原因则是农户未能掌握较好的种植技术,缺乏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力,使得农户无法大规模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农户种植技术不高的原因有二:
1.政府未及时更新技术指导
灵丘县的大棚技术发展至今已有20年,但农户所掌握的大棚种植技术仍停留于基本阶段。 棚内缺少温度显示器与温度调节器,仅为一层塑料薄膜制成的大棚。 据农户所言,政府只在刚开始设置大棚时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后期并未对大棚技术的更新做其他指导,使得灵丘县农户所掌握的大棚技术只停留在基本阶段。 而在基本技术支持下农户的收入也仅能支持农户的日常开支,依靠大棚技术脱贫更是艰难。 因此在发展大棚产业这20年来,依旧有不少农户尚未脱贫。
2.农业人员缺乏技术升级意识
除了政府在后期没有及时给予技术升级上的支持外,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员多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缺乏技术升级意识,这使得当地农户所掌握的种植技术不高。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 在灵丘县的农户中,虽有大多数农户选择使用农家肥或者购买绿色农肥,但也有少数农户依旧选择购买化肥用于种植农产品。 在对外销售时,只有少数农户会将“绿色”产品标志于产品上,使得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无二,降低了农户收入。
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渠道不畅,农户经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造成农民经济损失。农产品收货后农户内部销售,各自为政,从事农作物收购的农村合作社经纪人寥寥无几,构不成竞争优势,主产区既缺乏成熟的交易市场,又没有对外展示的窗口,一到采收时节,由于供过于求,使得收购商恶意压价,而农户又不得不出售的被动局面。
而且灵丘县多地已实现了电商经济,建立电商示范区。但电商所销售的物品仅限于在各大电商平台所常见的生活用品,未曾与当地缺乏销路的农产品相对接。
农户在采收季节由于未能形成合作模式,往往内部销售,各自为政,导致农户无法构成竞争优势,主产区既缺乏成熟的交易市场,又没有对外展示的窗口,由于供过于求,收购商恶意压价,农户又不得不出售的被动局面出现。 而农村合作社生产模式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各自为政的农户合为整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由于政府未能进行及时的技术更新,而中高龄农户缺乏升级意识,农户所生产的农作物多为西红柿、黄瓜、玉米等基本农作物,附加值较低。 而种植附加值低的农作物的原因则是农户未能掌握较好的种植技术,缺乏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力,使得农户无法大规模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政府应当加强技术指导,联合国内外农业相关高校学生与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户生产。
依托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等文化特色,打造与灵丘县当地特色相结合的绿色农产品。 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 根据灵丘县已建成的多个“电子商务示范区”,将电子商务与当地的绿色农业产品相结合,推广“互联网+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注重农旅结合——灵丘县作为革命老区不仅文物名胜众多,其境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灵丘县内已有农业旅游示范区建成且获得较好成果。 在灵丘县其他农业生产地区将农业观光和旅游相结合,学习示范区经验,打造灵丘特色农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