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思考

2020-11-27 22:00:40
时代经贸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创改革经济

耿 捷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一定改变,由之前注重追求增长率朝着追求质量的方向变化。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在科技化背景下,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方向。把双创培养发展新动能为基础,重点分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部门在推行经济发展形势转变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各方要素协调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

(一)经济发展转变过程

在深入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在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尤其是在改革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率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均值达到11%以上。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对资源消耗量随之增多,由于对环境保护不足,严重制约各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在召开党的十七大时,首次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改革方式。首先,注重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突出消费拉动内需,转变之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局面。其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全面发展农业、服务业等,摆脱之前依赖于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局面。最后,通过加强科技开发、提高劳动力综合水平等,带动经济增长,摆脱之前利用物质消耗促进竞争发展的状况。

(二)供给侧经济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以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党中央工作要求为重心,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从国际角度来说,国际发展趋势多样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贸易发展形势下,全球范畴内贸易保护逐渐严重,并且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国际市场发展呈现出低迷状态,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入手找突破口。在我国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将会受到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效率增快,财政收入降低,导致经济风险发生几率升高,如果单项刺激内需发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关注需求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放在供给侧改革上。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完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相连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二、创业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督促大众创业,扩充就业规模

创业是保障就业的重要方法。创业企业一般以小规模企业为主,在吸纳劳动力能力上比较强,是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方式。结合调查得知,相同资金投放量,小规模企业的吸纳量是大规模企业的4.5倍左右。从国际角度来说,要想促进国际经济快速增长,美国等国家提出创业发展理念,通过结合各高校发展情况,制定大学生创业计划;英国等国家采用政策创业的方式,提高国家经济增长效率。而我国则是采取“双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这样不但满足商事制度改革要求,也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给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有效处理经济增长效率降低而引发的失业问题。通过数据调查得知,2019年前10月,我国日均新登记数量为1.97万,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增长。加上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数量为6.42万户。目前,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2亿户。

(二)促进群众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点

创新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与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增长。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效果的新技术及新产业,均是由小规模企业发展。大部分小规模企业通过采用投资或者兼并的方式,实现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通过采用万众创新方法,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研发活动中,利用现代化技术研发新技术或者新项目,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带动产品专项升级,让我国产业结构朝着中高端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环保产业为根本的新型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三、“双创”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思考

(一)加强创业创新制度建设

创建一个适宜的创业创新环境,需要在多方面配合下完成。首先,加强商事制度改革,适当扩充市场进入标准。随着商事制度全面改革,新登记企业数量随之增多,截止到目前,新登记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2亿户。为了将停薪留职等新政策落实到位,应该全面推行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加强对“双创”财政支出,降低企业创新创业压力,节约创新创业成本,利用市场化形式使用政府创新创业基金,促进放、扶改革,有效处理企业运营发展中创新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得知,依然有部分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没有全面落实,使得简政放权效果没有得到全面发挥。所以,为了将制度实施到具体位置,需要在多个主体的配合下,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从根源上处理相关人员为官不为的状况,保证创新创业政策自身价值充分发挥。除此之外,需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夯实“双创”基础。通过对现有的企业促进法内容进行改革,完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实现小规模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双创主体多元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正处于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其中包含了金融危机让诸多海外企业纷纷回国创业,大规模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和技术精英离职创业。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得知,在2018年,应届毕业大学生中约有20万人选择创业。不同双创主体在特质和所需资源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分类指导原则,采取不同的实施对策,以满足不同创业主体差异化要求。首先,需要加强高素养、高能力的创业人才培育,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关村作为我国精英创业的聚合地,产学研用装备齐全,尤其是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汇集程度相对较高,聚集优势明显,从而吸引了更多创新人才的关注,给经营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实现经营创业,国家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创新创业发展要求,颁布相应的法律政策,为不同创业人员创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调查得知,于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创业办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5万家,同比增长1.5%。国家还要全面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依托县城创建小规模尝试,引导农民工就地创业。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农民工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民工创业创新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工创业创新技能,给农民工创业发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给农民工创建相应的创业园,发布相应的优惠政策,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增强农民创业聚集效应。对于回归的海外人群,国家需要提供政策支持,注重“洋海归”“农海归”以及在北上广深发达城市的创业成功人士回归中西部家乡创业,促进草根创业与经营创业的一同发展。

(三)完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瓶颈是影响国家创业创新的主要因素,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创新型企业竞争重点放在人才竞争上。为了给企业挽留更多的人才,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加强企业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给企业挽留更多创新型技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创业实力。与此同时,企业需要把知识和法转变为财务机制,实现创新人才的知识储备,促进人才优化转型,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优势。为了给企业挽留更多的人才,企业还要加强激励体系建设,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了调动企业骨干人员创新能力,引进高规格创业人才,可以通过采用股权激励方法,如职工持股计划,真正做到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共同受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动力改革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工作要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双创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改革备忘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