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

2020-11-27 20:59:09
活力 2020年22期
关键词:企业化资产部门

孙 丹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 150000)

一、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固定资产闲置和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属国有性质,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流失对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地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和采购环节不合理。在购置固定资产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资产重复购置现象严重。此外,地勘单位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也使得地勘单位存在盲目配置固定资产的现象,导致一部分固定资产出现浪费及闲置状况。其二,地勘单位性质导致国有资产闲置现象严重。由于地勘行业需要购置大量专用设备,其使用周期有限、使用范围狭窄、技术迭代更新较快,项目完成后一部分固定资产就会失去使用价值,固定资产的闲置率大大提高。再加之保养和后续处置不当及技术更新迅速,极易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与浪费。

(二)固定资产使用及监管不力

首先,一部分固定资产产权的变更困难或者估值的不够及时,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比如某种原因导致没有办理竣工结算,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未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估价计入固定资产相关科目。其次,有些地勘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出租及出借阶段没有严格执行应有的审批制度及流程,进而形成监管不力。老旧设备和低值易耗物品偏多,堆放杂乱造成库房积压,占用大量的使用空间,导致部分在用设备露天存放,降低其使用寿命。此外,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管不力,使得设备缺失维修记录及保养档案,缺乏维修设备的专门技术人员。

(三)相关会计信息更新不及时

会计信息要求真实、完整、准确、及时,账实相符是保证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需要,但是有些地勘单位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与财务管理相关部门缺少沟通与协调,使得相关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和管理责任人发生变更时未做及时的交接处理,相关会计记录亦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使地勘单位未能有效地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不利于对实物资产的跟踪管理,极易产生游离于相关管理部门之外的“账外资产”。此外,报废流程需要多个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审批,审批时限较长而滞后,导致很多报废资产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挤占单位大量资金,还需支付附加的管理费用,不利于地勘单位的运行和发展。

(四)固定资产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有些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相关管理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资产规章制度及内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控未实现全程化、高效化。存在资产管理人员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的现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偏低,缺乏简单的维护维修技能,这与地勘单位迅速发展形成的规模不相匹配。此外,即使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也常常流于形式,地勘单位对资产管理的口径不统一,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采购环节、使用环节及报废环节的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各部门责任相互推诿、缺乏沟通,管理效率低下。

二、加强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接轨企业化管理,采用先进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当前,地勘单位正处在事业单位分化改制阶段,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逐渐与市场化、企业化接轨。但是,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的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都还停留在粗放式阶段,与很多管理先进的大型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彻底改变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接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同时转变地勘单位相关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首先,要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新型管理经验,让管理人员及单位员工认识到固定资产对于地勘单位的重要意义。其次,单位必须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及清理报废等一系列情况,切实用好、管好固定资产,使得其效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最后,还应明确落实有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引进奖惩制度和考核体系,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将企业化管理模式渗透到地勘单位的日常运行中去,以实现固定资产的先进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及处置流程

为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合理使用、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地勘单位应尽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维修及保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其日常保养和维修,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专用设备进行大修,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日常保养和大修进行账务处理和资金审批,工程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修理情况,并进行跟进检测,保证维修效果。此外,应聘用专业技术维护人员对重要的、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实行定期的维护与检查,还应根据不同设备的独有特点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来降低不必要的经费开销;对于类别不同的固定资产,应当进行分类和专门保管。对于已提完折旧,还未满报废期限,但已无法继续使用的资产,单位应当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履行报废手续;而对于已计提完折旧,并达报废期限,但仍可继续使用的资产,应当作为在用资产进行后续管理,不再计提折旧。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当由使用部门及时收回残值,标明情况,造册移交给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存放。对于报废后可进行改造再次使用的固定资产,应予以改造后再次使用。对于不可修复再次利用的固定资产,应当作废旧物品变卖或者经相关部门回收和销毁。对于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担保和抵押等事项,必须事前由地勘单位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报告,经审批后方可进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权对固定资产自行处置,从而避免国有资产毁损和流失。

(三)加强固定资产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随着地勘单位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固定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数据量和工作量大大增加,仅仅依靠过去人工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出错率高、监管困难,加之各相关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使地勘单位不能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调配和使用。为改变现有状况,地勘单位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监管系统,给地勘单位固定资产建立单独的电子档案,使固定资产信息平台化、标准化、数据化。同时利用信息一体化技术实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互通共享,对固定资产使用进行全程和实时监控,各地勘生产二级单位对资产的信息可实现共享互联,使固定资产实现合理组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升地勘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益,以完成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由静态化管理转向动态化跟踪管理的巨大飞跃,全方位提升地勘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首先,地勘单位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相关配套制度,创建一套完整系统的资产管理体系,以提升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对于固定资产应设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出固定资产购置预算、采购流程、验收入库、调配保管、折旧提取、维护保养及报废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固定资产发挥其最大效能,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地勘单位应采取卡片管理、专人保管、定期盘点、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措施,以确保账实相符及资产信息准确、完整。其次,要加强完善地勘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明确各项资产管理流程的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此外,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重大事项的会签制度等原则,以确保资产管理配套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建立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工作考核,落实奖惩制度。

结 语

当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地勘单位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地勘单位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粗放式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客观环境的发展,充分暴露出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闲置和流失现象严重、固定资产使用及监管不力、资产相关会计信息更新不及时、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因此,地勘单位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接续企业化管理,采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处置流程;采取固定资产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总之,加强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地勘单位的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企业化资产部门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0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0-26 03:31:24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2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12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7部门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9:30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