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贤 欧璇 谭艳娇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带一路”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国家领导人 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在基础设施规划、国际产能协作、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商业银行充分发挥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获取资本积累,实现资金总量的增长。
融资渠道不足。从中国银行在国外的网点分布图看,网点覆盖率不高,从而导致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商业银行主要融资渠道分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内部融资、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六种。这些融资渠道在国内有基本信息来源和品牌效应和技术的支持,但在国外却缺失这些优势。所以,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仅仅靠这些融资渠道难以打开全球的融资业务市场。
融资对象单一。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主要融资对象为: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只有这些有足够资本的企业才能成为银行稳定的合作伙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单一融资对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1.政治和政策风险
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中,某些地区和国家有独特的资源能源等优势,长期处于利益角逐的中心地带,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给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增加融资风险。
管理体系不完善。由于国家国情和政策的不同,招工的困难和远离总部等因素,使得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相较于已经取得突破成绩的外资银行相比有明显缺陷。而中国银行全球融资业务的展开,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政治动荡的地区,面临的政治风险会明显加剧。再加上部分国家相关法律存在缺陷,甚至法律盲区,导致中国银行在当地无法有效签订相关项目合同和从事其他融资活动,造成经济损失。
2.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风险价值总额高。在国际市场上,项目合同一旦签订,也就意味着交易双方要承担各种风险,而市场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影响。融资成本高。同时通过各方位调查,中国银行在各个国家的分支行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银行的风险成本增高,进而提高在当地的法律、管理和咨询等成本费用。同时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银行无法及时适应当地的业务新需求,是其流程更长、效率降低,产品服务成本高。也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的可能性。
政府与消费者负担重。“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较多,各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项目的主要盈利来自政府付费、消费者付费,但当地政府和消费者没能力和不愿意付费,导致违约风险较高。部分沿线国家为本国的发展,会控制物价,影响银行贷款融资下的在建项目顺利开展,甚至可能对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司法途径,试图终止履行对我国出口商的信用付款义务。保全措施滥用,违约风险也就此爆发。
1.扩大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制的建设,包括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渠道的意义日益凸显,金融脱媒化趋势更加明显。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完成的融资额将继续增长,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会逐渐减弱,储蓄服务也将受到多元化投资渠道的侵蚀。
同时,中国银行融资业务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满足和适应市场和各国客户的日益增长个性化、多元化融资需要,中国银行必须采取创新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建立健全国际各项融资业务创新机制,拓展融资业务全新渠道,培养融资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合作平台
丰富多元的融资机制和融资合作平台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前提。要丰富好各种融资方式,动员当地市场和周边国家的力量,积极与各大银行、企业等合作,学习亚投行的融资基金方式,建立合作平台。推动构建市场化、可持续性、互利共赢的融资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中国银行也应当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监管知识,大力创新融资产品和方式,强化自身融资业务创意和规划,强化与海外商行的战略联盟。
1.调整准入标准
中国银行应当加强自身信息优势,建立具体化细化风险管理规定,帮助银行规范地办理各项业务。规避汇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尽可能使银行以最小的综合性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国内对国外的风险规避还是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所以银行更应当从传统的规避风险转移到风险管理。
2.与第三方合作降低风险
结合中国“走出去”战略,中国银行可以与国内其他银行或企业合作,增加项目建设的成功性,大大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中国银行可以在其他企业、机构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融资金额和范围,帮助其他行业扩大规模,支持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
建立区域性国际融资体制,项目东道国承担一定风险,同其他国家的企业、银行等合作,更能够防范、分散风险。只有集合不同主体,绑定各方利益,共同承担风险,才能确保整个融资体系架构在中长期内保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