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曼,匡龙
(修水县畜牧水产局江西九江 332400)
猪瘟主要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旦感染猪瘟将出现热性、急性和高度传染性的特征。该疾病的潜伏期主要为3~6d,也可能是24d。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群都可能感染该种疾病,同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从目前发病的情况来看,该疾病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一旦发生该疾病,基本不能治愈。为此,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坚持预防为主,同时做好相关的免疫措施等。随着非洲猪瘟病毒的出现,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猪瘟的防疫和治疗,重视对该疾病的免疫接种。
两个养猪场分别是规模化养殖场A 和规模化养殖场B。其中A 猪场存栏母猪为240 头,哺乳期间的仔猪为780 头,保育猪为1,320 头,育肥猪为850 头,一共是3,190 头。该养殖场从四月份开始出现该疾病,在经过治疗之后无效,之后又持续发病40d,发病猪为1,030 头,病死猪为635 头。B 猪场存栏母猪为210 头,哺乳期间的仔猪为670 头,保育猪为1,130 头,育肥猪为730 头,一共是2,740 头。该养殖场从四月份开始出现该疾病,在经过治疗之后无效,之后又持续发病40d,发病猪为129 头,病死猪为103 头。
两个养猪场出现发病现象和死亡现象的猪绝大部分都是处于3~8 周龄的哺乳期仔猪和保育育肥的猪,其中4~8 周龄的猪发病情况最多。按照顺序使用了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复方磺胺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都没有见效。养猪场在猪瘟免疫方面有既定流程,从出生后7~60d 之间分别注射不同类型的疫苗,以达到免疫的作用。
发病猪只体温高达40~42℃左右,精神萎靡、进食少,有的甚至一点也不能进食,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发病的猪只在背部、腹部以及四肢等处会出现皮肤出血的症状,用手指按压不褪色;有的发病猪只的耳朵尖部、猪尾等部位呈现蓝色或紫色,关节有肿胀症状出现;在发病的过程中,病猪发病时间短的会出现便秘、大便干燥、伴有黏液,发病时间长的会出现腹泻、大便恶臭、伴有黏液。发病猪只消瘦、毛发粗糙凌乱、行走无力、四肢颤抖。
经过对病猪的解剖发现,主要的解剖学变化有:淋巴肿大、内部出血、有的病体呈现大理石纹理的变化、肺部因为肿胀而变大、肝脏和脾脏边缘有出血,肾部出血明显等症状。
在两个养猪场都进行了血液样本的采集,分别进行分离血清以备检验。分别采集A 养猪场20、20~60、80 日龄的猪各10 份血液样本,B 养猪场同样猪龄的各采15 份血液样本。
根据临床表现和解剖病理学表现,还有血清学检验综合对照比较,得出确认诊断为猪瘟。
在对发病的猪只进行统一的消毒和深埋之后,集中对猪舍、猪只进行深度消毒处理。
将原有的免疫疫苗进行全部更换,更换为不同厂家生产、剂量与原来持平或者增加的疫苗种类,对产后母猪、种公猪加强免疫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疫苗接种后的猪只变化,如果再发现猪瘟疑似症状必须马上进行隔离捕杀处理。在免疫疫苗接种15d 后,集中进行抗体检测。
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猪瘟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时间的交叉、有的是空间的交叉,同时还伴有不同天气下猪只身体状态的不同而引发的症状,这种情况下,使得猪瘟的发现和诊断十分困难,猪瘟疫情通常隐藏于普通的猪病或者季节性猪只不适中,从而一旦暴发便让人措手不及。所以在实际的生猪养殖中,要建立健全快速诊断的机制,在设备、人员知识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坚决不能因小失大。
对于猪瘟的控制,事前的疫苗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疫情发生后疫苗的接种也为阻断感染的重要环节,这就对疫苗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养殖户进行疫苗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确认生产厂家、有效日期、成分配比、适应区域和症状等细节,要在源头上把好关,降低风险。同时也要求政府对疫苗质量、社会流通、定价机制等方面做出指导和监督,严厉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绝不姑息。
猪瘟抗体的检测和疫苗的接种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组合措施,在事前进行疫苗接种,事中进行抗体检测不仅是为了双保险,也是给了疫苗接种失效的补救措施,有条件的中大型养猪场一定要建立抗体检验机制,配备实验室和检验设备。
中大型的养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养猪场的猪只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逐步清除病猪的计划。发生过猪瘟的养猪场,一定要在2~3 年内实现猪只净化,实现对猪瘟病毒的清除。两年之后,应该每年定期检查猪只扁桃体一次,发现病猪及时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