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汶上街道办事处 山东济宁 272500
农村集体“三资”指的是村级集体组织所拥有的、能够持续为农村集体带来经济利益的各种资源。具体包括资金、资产和资源三类,其中资金包括备用金和银行存款,资产包括办公楼及办公用品、教学楼及教学用品、医用卫生室及器材和各类防汛抗旱应急类的库存物质,资源包括水库、山场、门面、可商用地块等。“三资”成因复杂,游离账外疏于监管时间长,尤其是资源,属自然形成,农村集体对此类资源没有稳定完善的议价市场,很难形成较为准确的入账价值。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农村集体利益的保全,消除干群矛盾,也有利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加强烈的获得感[1]。由此说来,“三资”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有待规范的空间很大,同时,“三资”在农村建设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现阶段,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因为农村区域之间具有很大的发展差异性,一些区域管理制度缺乏健全性,重视管理结果和管理方式,忽视管理过程,进而造成不能全面科学顺利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2]。除此之外,一些地区主要是由还无实权的经管站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造成不能有效落实国家政策制度。
村级财务资金管理不严格,各项资金收支手续不齐全,票据凭证审核不严格,部分村组甚至存在严重的白条列支、坐收坐支、倒挂账等现象。
目前一些从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农村财经工作经验,对农村财经业务工作特点把握不到位,缺乏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加上针对农村财经工作人员的薪资结构等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吸引优秀的财经工作人才,部分地区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3]。由于监督管控机制不去健全,目前的审计监管工作主要是由其他财务岗位人员兼职完成,由于工作能力有限,监管范围狭窄,导致农村财经工作监管乏力。
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借助规章制度对农村集体“三资”缺乏合理性的管理行为予以约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应包括招投标制度、集体资产发包制度、资产处置会议审批制度、集体共同管理制度、台账登记制度资源清查和界定制度。贯彻实施这些制度,可以规范和限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行为,县乡农村经管部门应景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颁布一系列的财务管理措施,要求农村必须将三个统一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审核支出、统一管理银行、统一使用专用票据,从而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目标[4]。
为了确保及时准确地对各项收入进行开票入账,避免出现坐收坐支或者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资金开支业务流程规范,通过定期核查执收部门账务、限制资金支出额度,强化资金授权审批控制约束,要求大额资金要经联席审批进行集中支付等措施严格控制资金收支。另外,可通过推进实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尽可能使用公务卡完成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款项的支付,“村务卡”报销票据要统一交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经代理会计审核后才允许拨付报销款项。通过对“村务卡”的报销标准限制及监督管控,落实资金管理目标。
做好记账、报账、查账等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保障农村“三资”管理的基础前提,这就要求负责相关工作的财务会计人员要对农村财经工作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的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三资”管理专题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引进优秀财务人才、以老带新、派遣学习等形式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水平,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5]。为了提高农村财经工作者的业务工作积极性,各级有关部门要注重提高其政治及经济待遇,加快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推动农村财经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年轻化。
自2006年国家财政部门对农村集体资金、财务“双代理”以来,农村账务管理初步走上了正规化轨道。充分盘活“三资”存量,大力激发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被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农村集体“三资”重个人轻集体、重秘密轻公开、重管理轻监督的思想已成为“三资”监管工作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要立足农村资产资源管理薄弱的现实和特点,发挥其数量多范围广的潜在优势,克服困难,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肩负历史使命,不断提升管理本领,坚持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早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