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昌宁县田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保山 6781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尼多病毒目,为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二十面体对称[1]。病毒粒子外观为卵圆形,外边有囊膜,直径大小在50~65nm 之间。根据基因的组成和结构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将本病分为两种亚群,分别是A 亚群和B 亚群。本病毒对高温和干燥比较敏感,通过加热即可将本病毒杀死。但其适应低温环境,能够在-20~70℃的环境中长期存活。其对消毒液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液即可使其失去活性。
本病的发病通常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在夏季和秋季发病率稍高,通常呈现出大面积地方性的流行[2]。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隐性感染猪。还有研究表明,老鼠也是本病的一个传染源。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和通过空气等媒介进行传播等。病毒在发病猪和感染猪肺脏和血清中能够长期存活,而且可以不断向周围环境中排出病毒。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本病,但其中以妊娠期的母猪和哺乳期的仔猪发病率较高,能够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果饲养管理环境较差,如环境中的污染物较多,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过高以及猪群的密度过大都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母猪发病后的症状与感冒症状较为类似,通常表现为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病猪出现嗜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情况。本病在母猪感染后能够迅速向周围猪群传播。感染的病猪开始出现腹泻,在身体末端部位会出现发绀情况,常见于耳尖、阴户、尾部和四肢末端等,尤其是耳尖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绀的皮肤越来越多,而后逐渐蔓延至周身皮肤。有的母猪会出现瘫痪症状,四肢不能够站立,最后引起母猪死亡。处于妊娠期的母猪表现为流产和胎儿出现死亡或者木乃伊胎儿。甚至在仔猪产后也会有较大的发病率,导致初生仔猪出现大量的死亡。哺乳期的母猪在发病后可见乳汁分泌减少,甚至会表现出停止分泌乳汁的情况,从而导致仔猪的死亡率加大,死亡速度加快。
公猪在发病后表现出的症状并不明显。常可见其精神不振、食欲低下,还出现渐进性的消瘦,呼吸频率加快,甚至是有点急促。在局部位置会出现水肿和发绀的情况,尤其在腹部下方、四肢末端、肩部表现尤为明显。随着病程发展到后期,可见病猪的耳部和腹部以及四肢末端的皮肤都会呈现出紫色或者青色。体表的淋巴结也可见变为紫红色。
育肥猪的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常可见于食欲下降和精神不振的情况,有的病猪还表现为轻度的贫血和呼吸不畅。有的病猪在耳背部以及边缘部位,腹下部和尾部均可见有发绀的情况。病猪出现生长发育变缓。在疾病发展的后期,病猪出现间歇性的咳嗽,发绀情况严重,尤其是在四肢和耳后以及尾部表现尤为明显。甚至发绀变为紫红色的斑块状。
仔猪在感染后病变最明显,可见其出现呼吸困难,在呼吸时呈现腹式呼吸,有黄疸症状。病猪的体温会不断升高,这时仔猪表现为扎堆。仔猪还会出现被毛粗乱和结膜炎以及腹泻等症状,有的仔猪会很快就出现死亡情况,日龄越小的仔猪出现死亡情况越快。有的仔猪也会出现发绀症状,主要表现在耳部。死亡率非常高。断奶后的仔猪多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出现严重的咳嗽和呼吸困难,还可见有嗜睡情况,病猪站立不稳,还出现厌食和周身皮肤充血。有的仔猪出现耳部充血,眼结膜炎和眼睛肿胀的情况,还伴随有严重的腹泻症状。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其病变部位分布较广,在体内各大组织器官均有可能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尤其是在鼻腔、咽喉、气管以及支气管等部位。肺脏出现水肿和变硬,外观呈现出大理石样。脾脏有梗死和出血的情况,切开后流出的血液呈现出暗红色。肾脏有肿大,颜色呈土黄色或者褐色,心脏内膜有点状出血。胃黏膜以及肠道黏膜均有出血点或者不同程度的溃疡灶。淋巴结出现肿大和出血的病变,尤其是在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表现尤其明显。
本病根据流行规律、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变化等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对疾病进行确诊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诊断本病,通常可以用到的方法有血清学方法和病原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有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血清中和试验(SN)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这些免疫学方法通常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通常结果不够准确可靠。但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本病的确诊。
病原学诊断用的方法有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病原学方法相对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准确对疾病做出诊断。还可以对病毒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基因序列都可以研究。病毒分离鉴定是应用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以传代细胞对病毒进行培养,对培养出来的病毒可以应用荧光技术来鉴定,还可以应用酶抗体法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可以应用的最为准确和广泛的一种技术,常用的是RT-PCR 技术和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这两种技术均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病料组织中的微量病原,能够为本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针对本病要加强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进行预防工作。猪场要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猪舍内要保持有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猪群不过于拥挤。还要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便能够及时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吸入新鲜空气。猪舍要有保温的作用,能够在高温季节内起到防暑降温的效果,在寒冷季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猪群的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搭配合理,这样可以提升猪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病的风险。饲料还要求新鲜和具有良好的品质,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要防止饲料发生霉变,一旦猪群采食霉变饲料就会出现霉菌毒素中毒的情况,从而导致体质下降,甚至引起发病。猪舍需要定期进行打扫和消毒,及时将猪舍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清除出去,而后对舍内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毒要求全面和彻底,不能够留有死角,对于进入养殖区的车辆和人员也要进行消毒,防止将病原体带入到养殖场。此外还需要对养殖场内的老鼠和各种寄生虫予以杀灭,防止老鼠和寄生虫携带病毒,造成病毒的扩散和感染。本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通常猪场可以选择1 种活疫苗进行接种,不能使用多种疫苗。常用的疫苗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R98 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保护力,而且免疫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副作用小。猪场还应当建立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尽量避免从场外进行引种,如果确实需要引种,可以选择从非疫区引种,而且在引种时需要对引进的猪进行检疫,确保阴性,在引进入猪场后,要隔离饲养30d以后确定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才可以混群饲养。引种要防止从不同的猪场引进。猪场内不同年龄和类型的猪要避免混合饲养,应当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制度。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可以在猪群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提升免疫力的药物,如黄芪多糖、鱼腥草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猪场一旦发病,要及时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处理,对猪场进行封锁,防止造成疫情的扩散。对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隔离的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应用止咳、止泻的药物对症治疗,同时对体温不断升高的病猪不间断进行物理降温,适当配合和使用抗菌药物,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也可以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草药有板蓝根、麻黄、连翘、杏仁、大青叶和炙甘草等,煎水后给病猪灌服。能起到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