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畜牧兽医管理站 山东潍坊 262700)
肝片吸虫属于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Fasciola),成虫寄生于兔、牛等哺乳动物肝胆管内并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肝片吸虫完成完整的生活史需要锥实螺作为中间宿主完成胞蚴、子雷蚴、母雷蚴和尾蚴阶段的发育[1]。尾蚴依附水草或其他物体形成囊蚴并发育至感染阶段,哺乳动物食入带有感染性囊蚴的饲草而被感染。2019 年7 月,某肉兔饲养场出现肝片吸虫感染,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该肉兔场共饲养肉兔2,000 余只,均为笼饲。2019 年7 月,部分毛兔出现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异嗜、黏膜苍白、被毛粗、乱且易脱落等症状,且发病兔明显较未发病兔只消瘦,极少兔只出现食欲废绝、衰弱伏卧、黄疸和腹水,并在几天内死亡。
剖检病死肉兔可见其腹腔中有带血色的液体并伴有腹膜炎。肝脏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和出血,胆囊肿大,胆管扩张,增厚并如绳索样突出于肝脏表面,肝实质内有暗红色虫道。在胆管中发现大量虫体,虫体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叶形,呈棕红色。
自病死兔肝组织采集的虫体用100%酒精固定于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形态。虫体体表有细棘,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两条肠管左右分开,并分出较多侧枝。有2 个分支的睾丸,前后纵列于虫体的中后部。卵巢呈鹿角状,位于腹吸盘后的右侧,子宫内充满虫卵。根据虫体大小和形态特诊并经过查阅资料比对,鉴定该虫体为肝片吸虫。
采集病死兔粪便,将粪便压碎并放置尼龙绢袋中反复冲洗直至沉淀物适合虫卵镜检。沉渣用生理盐水重新悬浮,吸取少量悬浮液置于载玻片,显微镜下镜检。结果发现,沉渣中具有虫卵,呈长圆形,大小为(130~150)μm×(63~90)μm,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经查阅资料判定为肝片吸虫虫卵。
收集虫体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研磨、制成干粉,再以灭菌生理盐水作100 倍稀释,于4℃冰箱中冷浸3d 后,离心20min,取上清液过滤除菌后,在兔肛门附近无毛处,皮内注射0.2~0.3mL,5~15min 后,注射部位出现紫晕判定为阳性反应。用此方法对余下的肉兔进行诊断。
将病兔进行隔离饲养,改善饲养环境,提高营养,并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本兔场的所有肉兔使用阿苯达唑进行集体性驱虫,剂量为10~15mg/kg·bw,驱虫后的粪便集中处置。短期内不再用沟塘、河边的水草和青草饲喂肉兔,水生饲料通过青贮发酵等处理杀死囊蚴后再进行饲喂。
相比较细菌、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在养殖业中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小,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但寄生虫感染往往也会造成畜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肝片吸虫病就是一类典型的消耗性寄生虫病,易造成感染动物死亡[2]。同时,肝片吸虫是饲养清洁级兔的必检项目。此外,肝片吸虫的感染与中间宿主椎实螺的分布密切相关,使用有椎实螺分布的水塘、河沟等饲草饲喂动物,容易造成肝片吸虫的感染。因此,除不使用此类饲草饲喂养殖动物外,可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灭螺处理,如结合综合治理措施改变螺的孳生条件以及使用药物灭螺方式等[3]。
肝片吸虫病的诊断相对容易,剖检死亡动物容易发现虫体,且其虫体相对较大,容易辨别并确诊。对于其他有症状的个体可采用粪便检查的方法,发现虫卵即可确诊。此外,可采用免疫学方法对其余无症状的动物个体进行检查,目前通过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对于大批量小型动物工作量大,且大部分养殖场不具备相关的检测仪器,此文采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相对简便且可操作性较强。确诊后,即可进行给药处理,给药后动物的症状明显改善。目前除阿苯达唑外,还有多种药物对杀肝片吸虫有效,如碘醚柳胺、硝氯酚和氯氰碘柳胺钠等。因寄生在动物体内的肝片吸虫可能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最好选用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杀灭作用的药物,避免童虫发育造成第二次的经济损失。对于其余无症状的个体进行预防性驱虫非常必要。此外,对投喂青绿饲料为主的兔,每年进行2 次预防性驱虫,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年份可进行3 次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