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利
户外运动是指一项在自然场景中举行的集体项目群。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等众多带有一定探险、极限性质的运动项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根据一项国人健身调研结果看,当前我国长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人群76.6%为老年人,18.2%为中年人,而尚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和身心健康、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占比仅为5.8%,由此可见青少年人群极度缺乏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有效锻炼量。而青少年近视检出率高达38.5%且心理问题逐年上升,一直没有良好对策。根据大量的文献及实例验证,户外运动具有很高的综合性教育价值,特别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情感发育、品格形成及价值观建设等多个层面具有深度影响力。因此成为欧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地理、历史及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着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意义的重要依托手段,但我国学校户外运动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户外运动需求高,兴趣浓厚,但当前青少年户外运动需求主要靠社会性机构满足,存在安全隐患和开展不规范因素。因此,本文就户外运动的教育功能进行深入探索,探求可行性的开展途径。
我国青少年不良情绪发生率约为78.5%,爱无能等情感障碍检出率约为21.3%,成为困扰家庭、学生个体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显性问题。户外运动主要以非竞技有氧运动为主,户外运动开展的场地多是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的广阔的自然环境,参与时间较长,运动强度和紧张度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这样的运动特点对于长期生活于“两点一线”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接触自然、放松身心、释放负面情绪的机会,通过有氧运动来提升肌体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从而提高大脑运行速度、记忆力等能力,对于学习效率和创造力的提升是一个较好的环境刺激和运动刺激。因此户外运动对于学生感受自然美、体验生活美、感悟生命之美等精神教育和情感教育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生在不良情绪和情感障碍情况,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创造力和学习效率。
户外运动一般是以长距离、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户外运动是现代体育发展三大源泉之一,因此在集体性的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保证有效锻炼量,使学生的心肺机能、血液、消化循环系统等多个身体器官得到有效刺激和锻炼,更能使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多个身体素质指标得到较好锻炼,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成效是无疑的。而且户外运动改变了课堂体育教学严肃、竞技要求较高、紧张的课堂氛围,使他们能够放松身心,同学间能释放青春活力,特别是在户外集体性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团结力、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更强,对于班级情感的维系、师生间依赖关系的建立和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较强的群体效应和环境效应,有利于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挑战精神、质疑精神是激发青少年群体创造力和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撑。青少年群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与科技更新迭代最为迅速的时代,因此他们所面临的环境、科技、文化知识变化最为快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最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当今青少年群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空前加重,因此敢于挑战和质疑是他们获得长足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和精神。户外运动项目除了定向越野外多是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项目,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他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一旦完成则会为个体带来很强的成绩感和集体荣誉感,比学校体育及其他传统项目更具有激发青少年产生拥抱自然、挑战自我的情感。
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普及率较高,因此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和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充满刺激性、挑战性、趣味性、探索性和强调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时尚生活方式,户外运动发展的宗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索我国户外运动教育可行性开展途径时,首先要做是就是加强职能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对户外运动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户外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特别是精神品质培养和人文培养方面的巨大价值。基于当前我国学校体系户外运动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现实,可首先探索“学校体育+户外运动”相结合开展形式,以学校常规体育开展为依托,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户外运动的开展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户外运动教育的教育成效定位、培养价值等方面的教育理论建设有据可依、明确努力方向,为户外活动的组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保证学生体验价值提供切实的保障,更为户外运动的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
户外运动是一项集体性、体验性集体活动,探索户外运动体育教育的可行性开展途径,充分尊重户外运动教育功能、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将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还应注重户外运动教育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探索适合本校开展、体现本地特色的户外教育则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全面拓展具有较高价值,借助户外教育这种新颖的体育运动形式提升学生在心理、身体素质乃至竞争力等内在素养的发展。虽然当前我国约有42.7%的学校借助户外运动展开过“生命”、“生存”、“生活”等不同教育目的和形式的教育,但开展方式上却呈现活动组织单调性、教育目标单一性、组织形式僵化性和运动体验不高的特性,缺乏有效的理念和手段,因此我们应加强资源发展整合力的探索与尝试,合理引进社会资源和机构,提高户外教育质量,实现合作共赢。
由于我国学校户外教育起步较晚,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各项保障措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从安全风险认知与防范理念到实践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学校户外运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众需求的刺激下,虽然我国户外教育开展形式已呈现多样化,社会性户外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但与一般学校体育运动相比,户外运动的冒险性、刺激性非常强,对运动者的体能、生理、情绪及心理上具有刺激和管理的风险,运动个体和小团体与自然环境独立打交道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安全校园、安全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学校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探索户外运动教育的可行性开展途径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安全预警与保障机制的探索。青少年学校户外运动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则对学校教育、户外运动开展的环境建设、信心及户外运动活动本身的发展都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从开展方式、开展内容、开展环境、个体身心健康认识、运动风险防范与应急事件处理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提到首位,要解决好户外教育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排除安全隐患,应制定好全面细致的户外教育教学计划,并落到实处。
户外运动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要想青少年素养培养中发挥价值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和更为深入的探索,因此笔者会进行更多后续研究和社会调研,为我国学校户外运动教育的开展和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