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爱玉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西校区,江苏 南京2100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体目标,强调学生应“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表明积累活动经验成为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方面,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而数学教师要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不但要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课堂“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要具有“目的”,即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的活动要有清晰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课堂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往往呈现这样的景象:活动过程比较热闹,学生特别积极主动地操作,玩得高高兴兴,活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但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的时候,有的学生沉默了,有的学生参与了活动,但不能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清楚从中得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活动经验。这样的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身体“动”了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动”起来。
例如教学“认识千克”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称量活动,如掂一掂一袋红枣和一袋薯片的重量,然后用秤量1袋红枣的重量,再让学生动手称出1千克物品以及自己书包的重量。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控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整节课就是不断操作,学生从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都是听从教师的指令,至于为什么要称红枣重量之后再去动手称1千克物体,然后再去称书包的重量,学生并不清楚。这样一来看似热闹的课堂并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边思考边操作,而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课堂热闹起来。
数学活动要具有“顺序”,即组织学生进行的活动要严谨有序,不能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果组织数学活动不能做到活动目标清晰、分工明确、次序井然,那么活动就不仅达不到数学活动要求,还会造成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
数学活动的有序分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方面要有序,即依据数学教学目标,先进行的数学活动是为下一个数学活动做铺垫的,先进行的数学活动获得的数学经验能有效地指导后面的数学活动。二是活动组织方面要有序,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明确在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确保活动严谨有序。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这个过程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学生观看电子秤的读数,有的学生负责添加黄豆,然后一起数一数多少粒。这样大家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完成了数学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活动提倡严谨有序,同时要避免刻板演示,有形无实。有的课堂活动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常常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在主持,组内其他学生听从安排,有的负责记录过程,有的依据组长的要求不加思考地操作学具,这样的数学活动显然是优秀学生唱主角,看似分工具体,操作有序,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只是一味地听从优秀学生的安排,无法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教师精心设计有序的数学活动,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有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有序,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的有序演示。
数学活动要具有“梯度”,组织分层次、有梯度的数学活动,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判断、验证、反思、再判断的过程,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郭骥老师关于“千克与克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设有五个数学活动环节。第一次数学活动是“猜”,组织学生猜:文具盒和书本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学生对于物体轻重很容易形成“大的重,小的轻”的想法,一番猜测之后大家认为大的物体未必重,小的物体未必轻,因而自然产生用手感知的需要——“掂”文具盒和书本。第二次数学活动是“称”,之前活动有学生认为文具盒比较重,文具盒到底有多重呢?学生顺势想到称重,于是水到渠成认识了秤,称出了文具盒重0.5千克。第三次数学活动是“验”,验课前学生自己准备的1千克物品,比一比谁带的物品重量是最准确的。这次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称量1千克物体。第四次数学活动是“掂”,这次数学活动也是最精彩生动的环节。这里的掂不同于第一次环节猜文具和书本谁重谁轻时简单的掂,此时郭老师安排了三次掂。第1次掂1千克的单一物品,建立标准1千克的重量感。第2次掂“200克冰糖、300克盐、1千克黄豆、5千克哑铃”,分组合作,组员轮流掂,并判断物品的质量是不是1千克,比1千克轻得多还是重得多,这是掂多种物品,比较标准量感。第3次掂“1千克石头和1 500克作业本”,组织学生从这些物品中找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在丰富的活动中强化学生认知,充分经历过程,反复体验1千克物品的重量感。这样有梯度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将学生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历自觉上升为经验。第五次数学活动是“找”,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找“几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二是在五种信封中找“哪些信封里装的物品的质量大约会是1克”。
这节课学生经历了“猜”“称”“验”“掂”“找”五次数学活动,整个活动是有梯度的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环环相扣。“猜”是引入问题激活已有经验;“称”是联系生活操作称重;“验”是现学现用,当场实践,展示技能;“掂”是学习之后再通过手直接感受,反复体验;“找”充分应用了小组的合作探究方式,学以致用。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整体的,获得的经验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
总之,数学活动不能仅仅让学生肢体“动”起来,因为没有明确目标的“动”是盲目的,会失去数学味儿。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依照清晰明确的数学教学目标,严谨有序地组织数学活动,有梯度多层次地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