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局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师资,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单一时段造成的,因此高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集合多种资源,才能有效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良心态包括自卑、怯懦、悲观、狭隘、挫折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与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斗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先哲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优秀心理文化资源。其中,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子,儒家的君子文化可以说是疗治这些不良心态的良方。下面,就对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因子及其教育价值作一探讨。
儒家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抗挫折、抗打击的心理学因子。儒家的创立者孔子、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要推行自己“克己复礼”的主张,要劝说一心争霸的各路诸侯实行仁政,孔子、孟子遭受的挫折和打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孔子在鲁国志不获伸,于是在自己五十多岁时周游列国。但各国诸侯也没给他什么好脸色,有时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面对打击和挫折,孔子的反应是毫不动摇。对郑人的嘲笑,他欣然接受,还高兴地说“然哉然哉”。孔子一生,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可谓艰辛备尝,挫折不断,但他从不灰心丧气,反而愈挫愈勇。这里面,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其根本内因。
很多时候很多大学生都是心理品质的厚度和刚度不够,才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一棵大树的成长需要丰富的营养,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尤其大学生还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更需要这方面的心理营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教育价值尤其不可替代。这方面儒家先哲树立了楷模和典范,儒家文化所包含的抗挫折、抗打击心理教育因子,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宝贵财富。
孟子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也很强,孟子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于挫折和打击,孟子是把它们看作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的磨刀石,看作弥补自己各方面不足的最佳营养。
一事当前,具有悲观情绪的人总是夸大各种问题和困难,看不到自身的优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连努力尝试解决问题都会放弃。这方面儒家文化同样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通过孔子、孟子对待挫折与打击的态度,我们可以感知其乐观心态。孔子的乐观,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从字面去寻找,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否则就有点机械与肤浅。孔子的乐观,是基于其人生目标的远大和目标的正确,是基于其坚定的自信。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想让诸侯们重新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难度可比登天。但孔子有高度的自信,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是一个有毅力、有韧性的奋斗者。曾子曾经这样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儒家不是逃避,也不是鲁莽“硬拼”,而是寻找各种方式方法,进行韧性的战斗。面对子路的鲁莽,孔子明确表示反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他反对无谓的牺牲。
但他不是放弃,他是要寻找可行的办法。孔子在鲁国的作为,孔子周游列国以及孔子的弟子的成长和作为,都证明了这一点。孔子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乐观主义者。在孟子那里,乐观主义的表现就更明显了。当然,这也是基于高度的自信。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就是基于高度的人格自信与理想自信。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高职大学生尤其严重。如何让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重拾自信,克服自卑,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方面,高校同样可以汲取儒家先哲的智慧。
孔子、孟子都曾经周游列国,都一样屡遭挫折,“志不获伸”,但他们都充满了高度自信。孔子被围于匡,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彰显自信方面,孟子最有名的宣示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一副要把天下扛在肩上的样子。正是基于对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儒家先哲才能充满自信,坦然面对各种打击与挫折。孔子、孟子都出身没落的官宦之家,而且都是孤儿,他们的远大理想,更多来自后天的学习与熏陶。而且孔子、孟子的远大理想都强调从自身做起,其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这是后儒的提炼概括,但萌芽、奠基于孔孟。儒家十分强调把自我的修养、修炼的小目标,和社会与国家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十分强调现实的可操作性。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具有启迪意义和学习价值。
有了正确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就可以理性认识奋斗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并在战胜各种挫折的过程中砥砺意志品质,树立强大的自信。
在众多的负面心理现象中,怯懦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心理,容易被人忽视。因为怯懦的人有时会用“谨慎”做借口,周遭的人往往也会表示理解。其实,怯懦的心理有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它会导致人低估自己的力量,高估对手或环境的力量和难度。其次,它会使人过分保守,谨小慎微,导致凡事退缩,错失机遇。第三,它还会传染团队的成员,阻碍群体的进步。面对这样一种隐性的负面心理,我们必须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和途径。在这方面,儒家文化同样能够给人以丰富而多样的启示。
孔子是一个真正的“不惧”的“勇者”,尤其是面对真正的危难时刻。我们看他在陈地绝粮时的表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平时,子路也算是一个“勇敢者”,而且经常表现为莽撞而常常受到孔子的批评。这时,子路也忍受不了饥饿对生命意志的折磨而发出抱怨之声。孔子则用“君子固穷”告诉学生,也显露了君子的心志与风范。也正是在孔子以身作则的教育熏陶下,子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勇者”: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慷慨赴难,结缨而死,在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为勇者树立了楷模。
作为真正的儒者,孔子曾经表达自己对勇者的认识与定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孔子那里,“不惧”的“勇者”,是和“仁者”“知者”结合在一起的,是互为表里的、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克服自身的怯懦心理,必须从根本上修为,用“仁者”“知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孔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所以他的学生子贡在听到夫子教诲之后说“夫子自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