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淄博市淄川区审计局,山东 淄博 255100)
在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审计活动影响的单位资源使用效率和价值,决定单位经营活动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由此可见,做好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经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开展审计工作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审计风险问题频繁出现,影响审计价值的发挥。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做好防范工作,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提高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水平。
事业单位审计风险,是指在开展审计活动中,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如果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存在漏报、错报的财务报表,或者产生给事业单位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资金收支活动,提供不正确审计结果,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从而引发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审计风险,必将会给事业单位经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事业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风险问题,且审计风险不易于消除,但是可以通过防范控制对策,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影响,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稳定进行。
通常情况下,因为事业单位整体上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待提高,这给事业单位出现审计风险提供了可能。从客观角度来说,客观因素是导致事业单位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独立性比较差,容易和单位利益产生冲突,影响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处理审计业务,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并且,国家现有的审计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在其执行规范性上有待提高,从而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审计规章制度不成熟,内部人员实际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的法律意识,因为各项规章制度不明确,导致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原本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办理的事务,相关人员没有严格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进行操作,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增加审计风险发生。
主观因素也就是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素养。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与审计风险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中审计人员对法律知识了解比较片面,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对象和内容比较繁琐,如果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工作胜任能力,则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表现出比较迷茫的状态,久而久之,从而产生以下现象,如原本就已经产生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漏洞百出,或者不能深入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得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影响审计工作效果。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一个专业水平高、道德素养强的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审计风险并防范处理。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必将会损害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甚至会给未来审计工作发展埋下隐患,增加事业单位审计风险。
强化各级人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是减少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举措。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根据单位之前发生的审计案例具体分析,向每位审计人员讲解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并对审计风险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介绍,让审计人员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提高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能够让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在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造成的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提升,才能让审计人员职责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除此之外,对审计人员进行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教育,处理好国家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范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目的。
加强审计,可以对事业单位绩效及经济活动有充分了解,及时找出潜在风险因素并防范控制,保证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前,需要对审计工作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清楚审计项目内容,结合审计资源,对其高效使用。审计工作应该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各部门工作情况,对于重大问题严肃处理,落实相关制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事业单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深入调查工作,明确问题产生原因,并将结果反馈给上级部门,在各部门的努力下,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找出相应负责人,避免人员相互推卸责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审计法律作为保证审计工作规范性的主要标准,注重审计法律体系和条例的建设,利用法律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减少审计风险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实践角度入手,对现有审计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以事实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审计专项法规,从立法角度出发,赋予审计活动合理身份,尽可能实现审计工作的有法可依。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审计业务准则进行完善,特别是利用法律体系明确会计信息负责人,加强对虚假信息行为的控制,从根源入手,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出现,尽量控制违规违法等不良行为,减少审计风险。
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要求,加强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从而防范审计风险。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审计人员之间信息交流,就如何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进行探讨,对审计风险环境进行调查,从而形成审计方案初稿。其次,审计人员应及时收集与单位经营发展相关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工作计划拟定完成以后,将其上交给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成员对此工作计划进行正确判断。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认为制定的审计工作计划具有合理性,可以将该计划交由审计人员,由审计人员按照计划工作内容执行此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实记录,保证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在对工作计划执行中各项问题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审计工作计划适当调整,使审计工作计划能够指导实际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水平。
要想减少审计风险出现,需要对审计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各项审计业务持续推进,提高单位审计工作水平,防范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工作任务确定、审计计划下达、审计报告出具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独立运行,保证其权威性。特别是在审计准备过程中,可以给后续审计工作实施提供依据。在审计工作完成以后,需要保留原始凭证,其中包含审计工作计划和底稿,并对其进行存档处理。在事业单位内部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科学分配该部门工作职责,在审计部门正确引导下,鼓励审计人员自我专业水平的提高,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加强审计权责的实施,防止受到主观及客观等因素影响,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受到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素养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相关理论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处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审计活动所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审计人员需要对变化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灵活应对审计风险。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审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所以,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应对国家颁布的法律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保证自己的每项审计工作都合法合规,不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其次,审计人员在落实审计工作时,需要始终以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要求为根本,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审计行动准则建设,要求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保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行为得到规范和约束。因为审计行为准则是结合审计人员多年工作经验汇总而来,所以其对审计工作有着较强的引导性,审计人员需要充分参考和借鉴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工作标准进行工作,让自己的审计工作更加专业和优秀,提高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水平,减少审计风险出现。最后,高水平、高素养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审计人员道德素质培养,帮助审计人员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要求每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依法办事,坚决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让每位审计人员都能明确审计工作的意义,保证审计人员积极开展审计活动。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导致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贯穿着整个审计活动的审计风险,虽然能够得到防范和控制,但是无法全面回避,所以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加强各级人员思想教育,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安排审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强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完善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风险防范计划,从根源入手,实现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