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评论员 解运亮
新冠肺炎疫情发酵之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弱平稳之中: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出口贸易出现改善;逆周期调节持续发力,信贷与社会融资高增,市场期待基建“开门红”;制造业库存处于低位……这一切都因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陡然暂停。
毫无疑问,疫情短期内对经济冲击较大。首先,人群聚集性行业受到了直接冲击,主要包括零售、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其次,各地企业延迟复工使短期内生产承压;最后,很多中小企业每停工一天,就需要消耗一天的成本,承受巨大损失。整体看,其对经济的影响或大于SARS。2003年SARS疫情主要发生于3~6月,受影响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和消费,对当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明显冲击。而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或大于第二产业,对消费和基建影响较大。从中长期来看,不应忽视经济体系的修复能力。疫情和灾害都是对经济的一次性外生冲击,冲击后经济体系具有修复向好的强大力量。
第一,经济自身具有修复力,灾害过后通常会出现报复性反弹。这一修复力来自于经济主体在季度间腾挪生产消费的行为。很多生产,尤其是第二产业生产,可以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腾挪安排,灾害过后往往会加快进度。很多消费行为可以延期,在灾害过后会出现补偿性消费。这一修复力在历次灾害后都有体现。2003年SARS疫情结束后,受影响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和消费等均出现强力反弹,带动下半年经济总体改善,全年GDP增长10%,较上年还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第二,防疫救灾活动能够帮助和促进经济修复。就本次疫情而言,截至2月25日,各级财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补助资金超过1000亿元,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中。如果财政增支和社会捐款执行到位,都会转化为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在乘数效应作用下,又可产生一系列连锁收入,帮助和促进经济完成修复。
第三,政府适时适度的逆周期调节有助于经济修复。本次疫情让世界见证了我国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逆周期调节已经在展开,世界卫生组织称赞我国采取的很多防控措施远远超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要求,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未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将是一大看点。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较2019年第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此次增加了“更加”两字,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力度将继续加大。
在上述三因素合力推进下,这一次疫情的影响必将局限在短期,对中长期影响有限,总体来看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环境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