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强,余 华
(1.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205)
曾几何时,陕西惠家沟村的时代先锋郭秀明、辽宁大梨树村的全国道德模范毛丰美、贵州团结村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大发、山东代村的时代楷模王传喜等的感人事迹无不令国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由衷点赞,他们是焦裕禄、孔繁森式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时代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最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弘扬他们的榜样精神、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进一步追思的是:以村支书为“主心骨”的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到底是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
然而遗憾的是,从学界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关于乡村治理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著作颇丰,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建设的研究也汗牛充栋、成果迭出。但整体视之,鲜有经典文献深入聚焦和重点剖析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机制、双向影响与互动问题。尽管在本研究之前,学界已有多篇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问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综述性文献发表,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研究概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并没有改变学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不太关注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执政党作为最重要行动主体的现实”[1],没有改变“从政党的角度研究乡村治理问题的成果很少”[2]的事实。同时,由于西方社会早已经完成了农村的城市化,所以乡村治理理论在西方学界并不重要,加之“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本就是一个独具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西方学者鲜有论及。故此,本文与以往学者综述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讨论和聚焦的主题是国内村治研究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间的关联性和嵌入性。
本文的研究既契合国家的顶层战略研判,又具有现实上的针对性。从政策演进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2019年1月,党中央又根据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修订和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乡村治理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由此可见,探讨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题论域是顶层设计的战略呼唤。
从各地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2019年6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从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有效等四个方面精选和推介了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织密三级党建网格”、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的“党建引领·活力村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的“构建党建‘同心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的“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5个案例均是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的典型代表。实践中所涌现出的这些创新性、探索性的典型引路案例,涵盖了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不同层级,包罗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实践的不同经纬,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示范和引领作用。但这些实践创新经验仍缺乏理论上的解释力,表现为理论的虚置化与政策的无根化并存,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创新、社会变革之间尚未有效关联和贯通穿透。
本研究所需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具体检索路径为:进入CNKI主界面,选择高级检索,在输入检索条件“主题”中键入主题词“基层党组织”,词频并含“乡村治理”,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666条(检索时间2020年7月31日),剔除新闻报道、报纸、会议通知、期刊快讯等非学术性文献资料后,得到包含篇名、作者名、关键词和摘要等重要信息的有效文献483 篇,并将其从CNKI 中导出为“Refworks”格式,以此转化为统计和研究分析的数据源。
依据CNKI 检索得到的样本数据绘制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图(如图1),以便整体性把握研究的演进趋势、发文体量和成熟度状况等。根据图1 所示的文献演变情况并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国内学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从2001—2004年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2005—2011年研究开始持续受到关注,这可能源于2005年10月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及其实践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理论上的回应,但研究文献体量总体很少且无明显增长;从2012—2016年研究体量在波动中整体呈上升态势,这缘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空前高度重视;2017年以来,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相关研究成果明显大幅增长。
图1 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图
研究者特别是主要研究者是推动研究领域发展成熟的决定性力量。基于样本数据,借助CiteSpace 的可视化绘图功能,生成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发文量大于等于两篇的主要研究者图谱(如图2)。图2显示,发文量大于等于两篇的主要学者仅有图示的魏小换等27 人,说明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研究仍为碎片化分布,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李剑秋、陈明明、吴国清、彭明唱等研究者在图谱中的节点较大,表明这些研究者持续关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领域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透过图谱中研究者间的节点连线及其粗细状况可得出:仅有李怡婷与王江成,卢丽羽、王明哲、薛钰洁与蔡淑熙之间存在着微弱的节点连线,表明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相对薄弱;而其他研究者之间并无连线及其所映射的合作关系。由于CNKI 收录文献的滞后性、主题检索文献的局限性、图谱分析中阈值设置的机械性,可能会导致部分研究者及其之间的研究合作关系无法在当前图谱有效呈现,但总体来看,单个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度及发文总量严重不足,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趋势不够显著。
图2 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主要作者图谱
研究机构是研究者能够顺利开展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平台和行为载体。运用CiteSpace对样本数据中的主要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出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发文量大于等于两篇的主要研究机构图谱(如图3)。图3显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节点最大,是该领域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其他研究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节点也较为清晰,表明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其他研究机构发文量总体偏少,且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明显,仅有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与苏州大学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合作关系;从研究机构的性质看,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机构为党校,特别是地方党校或党务工作机构,高等科研院校(所)作为该研究的“主战场”阵地不够明显。
图3 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主要机构图谱
高频关键词最能有效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笔者利用Bicomb2.0 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统计并提取样本数据中词频阈值为7 的高频关键词共计28个,总频次累计百分比40.35%(如表1),基本符合学者所指出的“高频词选择的标准一般为截取的高频词累积频次达到总频次的40%左右”[3]。分析表1可以发现:除去“乡村治理”“基层党组织”这两个核心相关的主题词(如“乡村”“农村基层党组织”等)外,乡村振兴、村民自治、基层治理、新时代等成为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最为核心的高频关键词。通过对功能和角色,路径和对策,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和社会治理等一组组关联度较强的高频关键词的剖析,可宏观大致勾勒出研究者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领域和内容,下文将进一步展开详述。
表1 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图4 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
为了在表1高频关键词及其所折射的热点主题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容和领域,本文运用Ucinet6.186 整体网络分析软件绘制了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如图4)。综合表1、图4并结合CNKI 中的核心期刊、CSSCI 论文和其他相关高被引文献,可归纳和提炼出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以“乡村治理”“基层党建”“功能”“角色”等高频关键词所链接、辐射和衍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研究;二是以“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对策”“路径”等高频关键词所折射显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策略研究;三是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高频关键词所引申出来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主体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四是以“新乡村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等高频关键词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所揭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研究。
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已为学界所公认,围绕这一核心观点,学者们又继续从不同方向和角度阐释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
第一,关于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功能研究。一是系统功能说。如:政党属性、角色定位、历史方位及农村场域等因素影响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治理能力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领导、服务群众、队伍建设等作用[4]。二是引领和服务功能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乡村治理的经验启示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引领主体,其引领的着力点主要包括服务为本,以服务塑造引领与协同为基,以共治推进引领,使其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指导、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以体现农民意愿、关注农民权益,并最终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三是政治和社会功能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当前最重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为此,应着力发挥好政治组织、政治传导、政治领导、政治服务、政治监督这五方面的政治功能,并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多元治理中的动员、组织、维稳三大作用,和政治领导、利益整合、服务群众、人才集聚四种角色[6],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村民利益的代表、农村政治参与的引导者、农村党员干部思想的教育者、农村社会秩序的调控者。四是思想教化功能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营造乡村治理主客体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基层党组织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路径,应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主体素质提升、群众基础夯实、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与良好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嬗变研究。一是剖析了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嬗变的原因。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的活力衰退、功能萎缩、组织虚化等问题根源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压缩了其功能的实现空间[7],直接原因是乡村治理的结构和模式已从一元化治理递次嬗变为多元化治理,党的政治生态、农村基层工作的特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可以说,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复杂化,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型和乡村治理目标的转化等新情况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嬗变的主要动因[8]。二是指明了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嬗变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史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嬗变,可以概括为由动员型、全能型、引领型向协调型和统合型党组织的演变,由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轴心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7]。在这一功能的渐进调适与嬗变过程中,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目标,突出了政党的社会属性,强化了服务功能,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以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党政化以引导示范服务为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由纵向横互动以组织协作实现,并注重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内外部环境,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8]。
第三,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重塑研究。基于现代化和制度变迁的视角,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题包括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乡村文化异质性的问题、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失衡、上层推动与基层动力不足的矛盾、强化乡村政治与基层党组织社会基础弱化的矛盾等[9],如何克服其功能发挥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和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使其走出“能力弱化”和“被边缘化”的境地,实现村级党组织的角色调整和功能重塑,其代表性观点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来重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包括从实然角度积极协调村两委关系、发展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改革农村党支部的设置、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等;通过转变村治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制度机制和组织架构、提升治理能力等措施进行村级党组织功能重塑,实现从全能管理转向政治领导、价值引领和利益整合;通过坚持治理法治化、坚持城市化、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以重构党委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基本功能;从注重引领人才培养、注重引领农村改革发展、注重引领乡村治理等方面抓党建以促乡村振兴。
第一,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策略研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就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一些学者深入地聚焦和探究了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问题。从学理上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由向内与向外的组织力构成,基于组织发展理论,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自身运转上的不规范、政治文化的不健康是阻碍其组织力提升的主要困境[10],应从完善结构、优化运转、培育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创新组织结构设计、规范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设计人才引进制度等,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自身的组织能力。从实践上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要表现为组织化动员和“关系型”社会动员两种情境,其提升的关键在于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社会需求精准匹配,为此,需要以民众需求和效率为导向,通过增强政治定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再造凝聚力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乡村治理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绩效的路径研究。有学者基于乡村治理绩效的考察,指出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能力上存在结构优化不足、能力提升欠缺、创新空间有限、利益激励缺位等问题,应加快从管理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转变、权力精英向能力精英转变、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领导型治理向团队型治理转变[11]。有学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对于乡村治理成效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治理结构协调性、治理主体融合性、治理体系法治化、治理方式创新性等方面的困境,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树立先进治理理念、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法、营造治理环境,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12]。还有部分学者则更深一步地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评估问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为遵循、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为参照,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以及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并依据系统论方法构建一个可量化的指标集合,以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第三,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成效的实证考察。吴理财考察了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和建始县的农村基层治理的“在村模式”,认为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建立的“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建工作‘一键通’”“党群服务‘一网通’”等“在村模式”的措施方法,有效地破解了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政府与农民群众互不往来的“悬浮性治理”难题[13]。中央党校农村改革调查课题组对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工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出“三变”改革中组建联村党委,构建了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等,其具体做法有效地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优化了乡村治理体系。张茂一以四川乐山市为例证,探讨了农村基层反腐的村纪检制度运行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村支书中心”的全能传统以及制度功能空心化等问题,使乐山村纪检制度的运行困境重重,必须要以公共理性为价值追求,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反腐制度的完善[14]。
学界研究表明,以农民职业和收入的分化、农民分化和组织的重构、农村人口流动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我国乡村治理的转型趋向,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构建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共治格局,即要处理好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主体广泛性的关系。
第一,能人治村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需要指明的是,治村“能人”一般包括村庄的致富带头人、经济型能人、新型农民等群体。有学者讨论了富人治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议题,认为富人治村是农村阶层分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乡镇治理权弱化共同形塑的结果,具有由经济精英向政治精英的身份转变、通过炫耀式消费和亏欠式治理等方式完善其权威建构、重构评价标准和政治话语体系等特征,富人治村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村民入党动机不纯损害了党在农村的纯洁性、党员群体向富人化转变、党员意识的弱化、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化,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政治领导功能,而主要不是带领群众致富[15]。还有学者对经济能人治村模式进行了“解剖麻雀”,指出要重塑经济能人治村模式,促进多主体合作治村,认为与其他治理主体相比,村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村民政治参与的引导者、农村社会秩序的调控者,应使党代表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经济能人发展农村经济,乡贤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既相互协作又要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6]。为此,构建村级党组织领导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经济精英主政的有效路径之一。
第二,乡贤治村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从历史上看,在百年乡建的磅礴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领导主体的结构经历了士绅治理、贫下中农干部治理和多元精英治理的嬗变过程,在这一历史演进中“体制型乡贤”治理具有政治认同度高、发展能力强、亲和力和奉献精神强等优势[17],如:和思鹏等通过对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村两委+乡贤会”协商治理模式的实证考察,认为这一模式的价值、优势及本质都在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地区乡村协商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18]。但是,从实践上看,由于当前一些地方村级党员干部的素质偏低、村党组织的设置滞后、村党支部职责不明确等原因,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仍存在着再组织化程度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故此,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一方面应将精英治理模式嵌入民主化制度化治理格局,加快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17],并在乡村协同治理机制中充分发挥新乡贤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导和管理,以防止个别人、个别组织越俎代庖抛开或妨碍基层党组织。
第一,基层民主建设视域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与乡村治理研究。从民主建设视阈看,发扬民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应解决好如何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如何令人信服地推动村民自治两个问题,使得乡村自治与乡村治理有机统一、并行不悖。为此,既应进一步聚焦农村社区基层民主能力建设的路径问题,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民民主能力建设助推器的作用,着力思考和应对好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驱动的负效应问题、农民的利益主体如何界定的问题、民主制度建设与民主能力建设的相互促进问题;同时,还应认识到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既需要建构有效的基层民主体系还必须建构基层权威体系,应通过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正确理解党的领导方式、扩大党内民主来不断树立和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权威[19]。
第二,农村社会分化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与乡村治理研究。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中,乡土性和现代性此消彼长,乡村社会中出现大量新型特征,并由此出现了以组织断裂、文化断裂和精英断裂为表征的乡村社会断裂和分化[20]。其现实图景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过大、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影响、农村人口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使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权威受到挑战;农村社会分化造成的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共同体形态的嬗变和文化生态的多元态势给农村基层协商机制的建构带来了挑战;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失衡及村庄熟人社会的价值生产秩序的解体,是农村基层党建必须要应对的现实背景[21]。为此,村庄治理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发挥农村组织分化对村庄治理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具体包括:正视和重视转型过程中党的权威弱化现象,着力于如何表达民意和如何动员与教育群众;着力从农民的经济资本、社会地位、参政动机及政治效能感的分化角度考察其对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影响;形塑基层协商权威,构建“党建+”的基层治理,以确立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深化“自治”、强化“法治”、实施“德治”,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三,农村“空心化”视角下的乡村组织振兴与乡村治理研究。万秀丽在精准扶贫的视野下着重探讨了农村“空心化”给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带来的困境,包括:村民自治主体缺位、农业经济发展受冲击、引发相关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挑战,认为应加强村“两委”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培育和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鼓励和支持乡村社会组织的参与,加快乡村城镇化或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改善农村条件[22]。王韬钦则是基于乡村组织振兴的视角,梳理了空心村治理和乡村组织振兴的相关内容,认为乡村组织振兴对于空心村治理具有有效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23]。
第一,从研究的总体积累来看,依据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图(图1),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理论成果“井喷”。但仍然存在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前期成果积累总体偏少,发文集中于近几年,且经典研究成果不多,CSSCI文献、北大核心和高被引文献总体偏少等问题。
第二,从研究的合作特征来看,根据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主要作者图谱(图2)和主要研究机构图谱(图3),可以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研究已经拥有一定体量的作者群和机构群,且具有局部小范围内的合作关联。但是,从研究群体看,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者参与不够,研究者多为党建学者和党务工作者,而持续关注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学理问题的研究者稀少,研究的可持续性不足,研究者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仍有待加强;从机构载体看,研究机构相当一部分为地方党校或党务工作机关,高等科研院校主力军效果不明显,各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不明显。
第三,从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基于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表1)及其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图4),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论域既含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基础背景和策略路径探析,也涉及中观层面的治理体制和治理主体的有效嵌入问题、微观层面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调试等方面,研究的层次覆盖面正在拓宽。但仍要看到,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有限、理论的虚置化和政策的无根化并存等严峻问题。
第四,从研究的方法视角来看,归纳和分析本文所解构的样本数据文献,可以发现: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既用定量实证方法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绩效问题,同时兼顾规范定性方法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入并领导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制度供给、策略选择等问题。但是仍存在实证研究不够规范、质性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在研究的理论视角上,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基础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不足,视角不够多元。[24]
第一,从研究的整体走向来看,一方面,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中,客观上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要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各地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中心的乡村治理实践仍亟需理论供给和指导。故此,学界应进一步回应政策和实践的呼唤,将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放置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予以审视和反思,继续强化学术学理研究,形成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第二,从研究的策略选择来看,应充分加强和发挥高等科研院校“主战场”和“主力军”的作用,重视和强化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以提升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实践指导性、针对性。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研究的激励机制,强化科研基金和课题项目的支持作用,发挥重大课题和研究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十四五”时期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等献计献策。
第三,从研究的领域内容来看,党领导下的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议题,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在加强理论研究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具体言之:应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的内涵外延、个性特征、价值意蕴、内外动力、形势现状、关键问题、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等,强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研究;全面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和其他相关部委出台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准确理解中央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剖析地方政策制度供给的方向和不足,探究农村基层党组织促进乡村善治所必需的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
第四,从研究的方法视角来看,应立足于中国村情农情和文化传统,实证研究应更加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规范研究应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纵深性,还应尝试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理论视域、不同研究范式与方法等角度出发,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不断开辟和拓展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前沿,不断促进和生成新的理论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