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宏力
兖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邹城 273500
在现代新形势下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时,合同管理是建筑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一定程度内决定工程经济利益。而在具体进行合同管理工作时,现场工作人员需要从合同的准备、谈判、修改和签订等多个方面开展具体工作[1]。
建筑工程在进行进度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建筑方案设计的可行性,系统评估方案内容;其次,还需要科学编制工程进度控制计划,严格基于工程现场施工情况,同步跟踪工程进度,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能够在合同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具体开展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有效落实成本管理工作。科学设置成本管理目标,确保更高程度的实现安全低耗、高效施工和质量优化。
战略规划方案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为施工建设提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建议。建筑单位在施工设计方案的支撑下,可以对工程建设的成本预估、生产建设过程和资源合理配置进行精确性较高的管理工作,但整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时需要应用大量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和施工设备,这也是成本投入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对成本投入进行控制,就必须要重视采购环节,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投入。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比较庞大,施工周期较长,同时施工覆盖内容较广泛,涉及面较广,因此想要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在施工周期内完成,就必须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这也充分说明建筑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环环相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若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工期延误或更严重的经济损失[2]。
据统计,建筑工程涉及到的管理模式较多,如项目管理、项目组织形成管理、职能分解管理、设计流程管理等等。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及时的对施工过程开展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施工单位间的实时沟通,优化彼此的合作关系。同时每个施工单位都需要在信息化平台上传自身的施工数据,强化信息数据的共享能力,防止出现数据上传遗漏的情况。针对施工单位的原材料信息管理,施工单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强化对其的管控能力,如建立独立的材料领用系统和进货管理系统,施工人员在领用原材料时需要发起领料申请,包括领用材料的目的、数量、时间。然后上传到系统中,原材料管理人员先要确认是否同意领用,在系统上回复施工人员的取料时间;而后开始进行备料。这样做既可以方便统计原材料的使用量,也可以节约领料时间,避免出现施工人员领料私用的情况。在施工期间,管理人员每天都需要对原材料的数量进行复查并上传至材料领用系统,一旦出现较大的差异,要找到发生问题的源头,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继而降低成本的投入。进货管理系统与材料领用系统相连接,当剩余的原材料达到极限值时,进货管理系统会发出材料不足的预警信息,为采购人员的采购计划提供合理的建议,强化各个部门的沟通能力,实现建筑单位的透明化管理。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间的建筑工程项目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特工特点也有所不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项目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为信息化技术在施工阶段的有效实施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在信息化平台的有效实施中,施工单位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信息化平台中的各项功能,完善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信息化机制能够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所以,施工单位要想提升管理信息化的效率,必须在原有软件基础上根据不同建筑项目的性质和类型对软件进行实时更新,帮助施工单位缩减施工成本,有效提升经济收益[3]。
在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中,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在一定程度内限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基于此,企业需要对其相关人员传统思维进行科学转变,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对信息化发展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具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企业领导人需要高度发挥带头作用,增强信息化意识,以此为基础,才能确保企业整体形成信息化意识,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其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更为熟练的把握,在进行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编写施工方案等工作中有效融合信息化手段,确保有效实施信息化管理。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严格验收各分部工程和各分项工程,并在组织和管理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信息化手段,确保能够对施工现场整体状况全面把握,通过信息共享确保工程管理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化水平。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建筑单位想要获得一席发展之地,就必须要在管理中融合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完善的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施工单位内部的建设能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和领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