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 陆科言
在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递,没有考虑儿童发展的规律,缺乏对幼儿兴趣的结合。而实际上,儿童对事物和现象都有独特的认知和理解,这便是儿童朴素理论。在儿童朴素理论的视角下,对学前科学教育进行探索,加强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引导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形成自我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下文中分析了儿童朴素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开展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探究,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朴素理论是与正规理论相对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理解和直觉性。儿童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对某一观念的认知。
首先,儿童朴素理论具有一定的框架性,要着眼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儿童的理论和认知进行提升。其次,儿童朴素理论强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者,儿童朴素理论具有一定的预测和解释功能,要利用朴素理论来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增加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同时,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促进幼儿对知识进行探究,对事物进行感知。
在当前的学前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在探究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发展规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下面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讲授,没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小蚂蚁”这一节课时,教师通过媒体软件出示图片,让幼儿探讨蚂蚁的特征。然而部分教师会直接将答案讲述给幼儿,而没有让幼儿进行讨论,缺乏给幼儿探索的空间,不了解幼儿探究的特点,导致幼儿的探究兴趣下降,无法激发幼儿的潜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内和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利用图片进行讲解,忽视了实验操作。比如在讲解“沉浮现象”时,教师提问:“棉花会沉入水底吗?”学生会认为棉花非常轻,不会沉入水底。教师直接批判幼儿的行为,而没有让幼儿开展实验,如果在进行沉浮实验过程中,让幼儿亲手操作,体验棉花进水后重量的变化,会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探究精神。
在当前的学前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探究的方向、起点、过程。
当前的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关注幼儿的发展规律和需求,进行活动的科学设计,引导幼儿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力,提出问题,避免空间和时间的束缚,使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能够得到深入。比如,在研究“毛毛虫”的过程中,探究毛毛虫的外貌和基本特征习性,要引导幼儿对毛毛虫进行喂养,在喂养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形成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在进行探究时使幼儿体验到科学的过程和本质,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
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合适的科学教育活动主题,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行为相关的情境来确立主题。一方面,幼儿对所选取的主题有一定的接受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幼儿对主题活动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探究主题适合当前幼儿的身体发展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成长。因此,要明确科学教育活动的方向,确立合适的主题应用,用多种探究方法提升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效果,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探究获得价值。
在进行学前科学教育的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来进行观察,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幼儿多方面思考的能力,从而建构知识体系。比如,在探讨有关“家庭”主题的活动时,围绕家庭成员角色等不同的问题,幼儿来提出有效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符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有兴趣去进行探究。
在学前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活动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幼儿突破客观因素的限制,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伙伴进行沟通合作,学会学习,具备合作精神。比如,针对两种物体落地的实验教学时,要引导幼儿共同开展实验,对探究成果进行探索,同时,在实验后引导幼儿描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与同伴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获取正确认知。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学前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视角,考虑幼儿发展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遵循教育规律。同时,教师要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明确科学教育活动的方向、起点和发展过程,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