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乡村劳动力现状与乡村发展困境揭示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乡村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被调查的邛崃市回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足,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受教育的水平越低就越难以找到收入较满意、职位相对较好的工作,加大了回流的可能性。
在被调查农村劳动力对自己家庭经济条件的自评中,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的占样本总数的10.7%;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占样本总数的21.3%;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占样本总数的53.2%;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占样本总数的9.0%;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占样本总数的5.7%。
从被调查农村劳动力的务工地来看,在本县城内务工的有60人,占样本总数的28.7%;在本市其他县城务工的有43人,占样本总数的35.2%;在其他市务工的有16人,占样本总数的13.1%;在四川省外务工的有28人,占样本总数的23%。总体来说,被调查者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基本满意。
从家乡就业机会来看,31.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家乡有多少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23.0%的被调查者认为家乡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较少;27.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乡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数量一般;18.9%的被调查者认为家乡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较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被调查者对自身素质和技能等人力资本定位不明确,无法匹配相应的就业领域和岗位;第二,被调查者对家乡缺乏关注,加之信息渠道较少,无法获取相关就业信息;第三,被调查者家乡有关部门的促进者就业工作落实不到位,无法为者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
由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122名农村劳动力中,愿意回流的人数为占样本总数的65.57%;不愿回流人数占样本总数的34.43%。可以看出,多数人愿意回流。
依据实证分析,外出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回流,主要与学历和知识技能的限制,所从事的行业范围较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有关。因此,加大对低教育水平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尤为重要,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发挥作用,扩大对职业培训受益群体以及增加培训力度。
家乡的利好条件作为吸引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主要拉力,对回流地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首先,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在依托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好前期宣传和后期回流安排,为各类人才提供具有针对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通过各级县域及以下乡镇设立派驻点,及时更新用工需求,对打算回流的农村劳动力采取入户登记的形式,登记在册,政府充分扮演了中间桥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方向指导,减少他们因为盲目搜寻工作为产生的额外成本,将企业与他们进行近距离对接,实现最大限度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契合度。其次,针对当地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政府还可联合人才市场大范围宣传就业政策或者通过举行大型农村劳动力招聘洽谈会,给返乡农村外出劳动力与本地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同时侧重点可以集中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的建设,培训新的就业机遇,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回流就业。最后,要贴合农村外出劳动力每年返乡的时间点,比如春节假期期间,与当地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工业园区企业招聘会,开通线上线下咨询服务,多渠道为他们提供劳务服务,加大同乡镇工作人员的宣传配合力度,深入到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去,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咨询服务,对各种优惠就业政策和招工信息大范围的扩展受众面,从而使他们对家乡利好条件有更为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实现就近解决就业,拓展的乡镇企业发展空间。此外依靠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是带动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留得住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发展支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劳动力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出现的又一特殊人力资本在城乡间转移的现象,而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当劳动力回流后发现回乡务工后的综合结果远不如预期时,回流的劳动力又会选择重新回到城市,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的主导因素,同时分析劳动力回流后产生的消极问题,准备把握方向做好相关措施,以推动农村劳动力长久有序回流为目的。如何保障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并且实现长久回流,需要政府支持和回流者个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