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 何永红
1.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000
2.兖矿榆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000
物资供应指的是物资采购结果下达供应商与采购方签订合同后,供应商提供物资的过程。物资供应过程中,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投标文件或竞争性谈判的相应文件及谈判记录来进行,而不能对物资的品牌及型号进行随意更改。从客观的角度看,供应物流虽然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供应物流本身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外延部分,如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等,其本身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管理系统,但是该管理系统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输条件、采购市场等有密切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不断突飞猛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也需要提升管理整体水平。但在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的过程中常常潜伏着各种危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将消费者、生产厂商以及经销商以及三者紧密结合,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物流能够将产品的迁移路径随时传送到顾客那里,而在输送之前供应商可以在众多物流路径过程中选取最佳方案以最短的时间为消费者送上所需商品,这对厂家来说既为消费者缩短了等待时间,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有售出就有召回,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物流供应链管理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我国零售商超的巨头沃尔玛,长期在零售行业占据首要位置。它便是运用了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在我国该行业占有不败之地。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为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许多企业厂商因为经历有效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不规范、领导者管理理念落后、团队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传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等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1]。
供应链当中的各个环节都潜伏着危机。直至今日,许多专家都在研究如何选用供应链的方式,并采取最佳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个问题。企业运营的实际过程当中,物流供应链管理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
首先,要提高对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的认识,这是应用和强化计划管理的基础;其次,要确保编制需求计划的合理性,对物资消耗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在有方向、有标准的基础下使用材料。同时,对于物资名称、规格和数量等需要进行准确且详细的描述,这是物资供应计划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重点;最后,在科学化的方法运用下落实精细化管理,并依照企业实际情况针对物资需求计划制定物资需求计划表,并对物资存量进行严格把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而在物资供应环节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供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同时,就这一过程来讲,也可以依托计算机完成物资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处理,这样管理人员不仅可以以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为途径实现对所需信息内容的及时获取,对物资供应情况有及时的了解与掌握,而且对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将以往手工作业形式转变为计算机作业的形式,可以保证录入到计算机中数据信息内容的准确性,无论对于后续数据整理与分析都极为便利。总的来讲,计算机技术在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是对以往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合理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物资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优化了物资管理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将计算机应用到物资采购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由专业操作人员来操作,以此保证效用的充分发挥。
可判断出企业在供应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层面上解决信息粘滞问题后,应该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实现物资计划、采购、供应、库存的有机整合。目前,APS 系统、E R P 系统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采购部门在整合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后,应利用APS 系统、E R P 系统对物资计划和企业现存物资情况、物资消耗情况进行对比,揭示物资需求、物资计划的矛盾关系,同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以贯彻管理职能,保证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通过APS 系统、E R P 系统了解到物资采购的实际情况。另外,应秉承“先库存、再调剂、后采购”的基本原则,首先消耗库存物资,然后根据物资消耗规律来以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并对企业内其他部门所残留的物资进行调剂,以实现供应物流管理有效性的最大化。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务必要考虑到技术带来的行政流程改变问题,针对物资供应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编制、库存清点、物资调剂等,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2]。
企业想要提升物资供应流程控制水平,企业应该进一步量化物资供应流程中的相关数据,采购信息中应该设置精确的采购数据。这样能够降低采购风险,提升采购质量与效率。通过量化物资采购流程中的相关数据,能够更好的帮助监督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指标,提升监督管理效率。在量化物资供应流程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对于量化数据的重视,保证量化数据的准确性,让企业物资供应流程运营实际情况与相关数据保持紧密的联系,提升相关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