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策略探究

2020-11-26 07:40:35马万山
成才之路 2020年30期
关键词:分式导向直线

马万山

(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甘肃 武威 733000)

问题导向法就是从问题开始,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最早由美国学者杜威提出。问题导向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取实际需要的数学知识,使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一、问题导向法

问题导向法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了教师的“小助手”,也是学生的“第二老师”,可以协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学会整理课堂内容的方法。

问题导向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总结性强。问题中所呈现的知识点是教师总结并进行精细加工之后的完整的知识总结。二是引导性强。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中心以此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并掌握教学内容,效果显著。三是连接性强。教师以问题为课堂核心,不但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而且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向法的意义

1.具有吸引力

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设定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如以三角函数的问题引导为例:一群蚂蚁沿对角线穿过一个长方形木板,木板中有很多小的正方形小方格。已知大方格的长和宽分别是A 和B,求这群蚂蚁一共穿过了多少个小方块?教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推算A 和B,求A 和B 的公约数,根据三角函数tanα=b/a,设穿过的小方块数为X,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对所学公式进行推算演变,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学习进度

初中阶段数学题型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在几何中学会了面积、体积、周长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又学到了外角和、对角、中位线、两条直线的关系等知识,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问题导向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先后顺序,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环环相扣,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学生在认识了直线、平行线以后,教师再以问题为引导带领学生继续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学生通过问题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集中注意力,培养数学思维

问题导向法能够把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对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单一地让学生死记公式,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教师如果在问题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推理、论证公式,会加深学生对公式和题型的理解。问题导向法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数学中涉及的图形、数字规律可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通过这种题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法引入数学课堂的具体策略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探索数学知识。

1.探究性问题的设置

探究性问题,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可把问题作为“线索”抛出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条“线索”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平角、直角、周角、钝角”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画出角,用量角器量出度数写在对应的角下面,再结合各个角的特点和度数来研究什么是平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周角,什么是锐角,以及它们的度数。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多种因素,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问题设计的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对问题的探究。所以,问题的难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要分层,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分式乘除法”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对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进行自主计算复习,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分式乘法法则、分式除法法则,然后提出问题:分式乘法的法则是什么?分式除法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根据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而在分式乘除法运算中,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学生先要进行因式分解再运算,运算的结果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如果学生对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能力差,在结果的简化上存在问题,对因式分解掌握得也不扎实,教师在教学分式乘除法之前就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整式乘除法的运算和因式分解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相应练习。

3.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问题导向法能够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就在于问题的解决活动,它能够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效整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举一反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如在教学“从数据谈节水”时,教师首先展示了我国工业、农业方面的耗水量数据,让学生对不同城市的用水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与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相比较,城市用水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每年的农业和工业的耗水量呈什么态势(上升还是下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统计知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解决问题。

4.激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引导学生提问,并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答题错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探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点的漏洞,也可以解决其他学生的思维误区,以此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时,教师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通过提问辨析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不同点来理解知识。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中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在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在立体几何中,该定理却不一定成立。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发现有的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得并不透彻,于是找来三根长短适中的木棍,把其中两根绑在另一根上面,通过转动木棍让学生观察木棍位置来验证定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问题导向法,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分式导向直线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如何认识分式
画直线
1.3 分式
两条直线 变变变
画直线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