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敏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作为中外合作建设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已成为我国高校“文化引领”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孔院建设来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利用高校国际化战略更好地服务孔院建设,促进二者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孔子学院是我国在借鉴国外机构推广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公益教育机构,致力于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以民心相通的语言文化交流来促进多元文化共生,以互利共赢的教育科技合作来推动国际资源融合。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统计,截至2020 年8 月,我国在全球162 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541 所孔子学院和1170 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在布局上跨越五大洲,除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外,在结合各自地缘优势和文化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孔院主要由中外双方合作建设,参与机构包括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文化教育组织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单位等。参与机构基于各自学科教育优势,并结合孔院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支持并引导孔院特色化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汉语教学与研究、科技、商务、中医药、戏曲、武术、旅游等交流于一体的发展方向。
目前,孔院不仅是开展汉语教学,推进中外教育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且在推进各国高校之间科技创新、科研合作、成果落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
随着国际经贸、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所肩负的使命也显得越发重要。作为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国际交流合作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方面作用巨大,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也日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和评价维度。从建设内涵上看,高校国际化包括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和人员的国际化以及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等;从落实方案上看,高校国际化包括引进世界一流教育管理资源、提升师资课程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学生全球化培养、扩大高层次的校际合作、促进学术科研国际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从应对策略上看,高校国际化需要拓展的领域包括校际访问、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外专引智、共建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建设孔院等。
目前,我国高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开展多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合作,通过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借鉴人才培养模式、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撑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师生的国际对话能力仍需加强,孔院的桥梁作用亟待开发。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趋势,国际化建设也是我国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只有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协同”与“创新”同步,才能不断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协同创新是指不同主体通过各种资源的创新结合,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协同创新要求参与各方将不同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赢发展。孔院建设与高校国际化发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两者协同创新发展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外交流的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孔院建设有助于加快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首先,孔院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为高等学校海外拓展的重要平台,设立在海外高校的孔院拥有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和国际化环境,其建设与发展为中外方合作高校资源互补搭建了桥梁,可为中国高校提供国际课程和学生资源,有助于中国高校建设海外师生人才招募基地,有助于高校拓展国际教育合作途径[2]。此外,中国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接触海外高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近距离了解海外学生需求,中方院长亦能够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为高校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提供支撑。其次,孔院是海外人士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海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孔院的学生多为知华友华爱华的海外朋友,其宣传推介能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中方合作院校,这也是提高中方高校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加之语言文化活动的宣传带动,学成归国的学生的推介,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到中国继续深造,为高校留学生生源基地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作为孔院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中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孔院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以孔院为平台,积极推进全方位合作。
孔院建设离不开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支撑。在孔院的中方合作机构中,我国高校所占比例最大。虽然孔院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日益显著,但随着数量上的不断饱和,孔院也正面临着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借助中方高校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撑,在不断深化办学内涵,丰富发展路径、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纽带作用的同时,提升办学质量和自身价值。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解决孔院师资匮乏、教材缺乏等问题,有助于优化孔院的建设内涵、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海外人士到孔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3]。
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高校与孔院都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都将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建设国家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二者在发展理念上具有高度相似性。目前,中方合作高校积极将孔院发展纳入本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不断丰富孔院建设内涵,但需注意的是,二者仍存在融合不紧密、功能发挥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影响孔院建设与高校国际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首先,孔院的发展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孔院的建设内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严格限制。在一些西方国家恶意将孔院“妖魔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除派出师资、维持孔院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很难与海外合作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孔院的多项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孔院主要提供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服务,设立时并未将中外方合作高校的学科匹配度考虑在内,这导致中外方高校很难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科研合作、成果落地等方面统一布局、协同运营、深入合作。
一方面,高校自身国际化水平制约了孔院的高质量发展。一些高校汉语师资储备不足(如未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缺少既懂语言又精通管理的中方院长储备人才,其国际化课程水准有待提高,难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华深造。
另一方面,中方高校对孔院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高校仅将孔院建设作为响应国家政策的方式,对孔院发展目标、路径及成效未曾给予关注,较少参与到孔院建设规划中,在国际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以至于孔院缺乏创新和规划,汉语教师无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孔院发展进度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孔院建设与高校国际化协同创新发展包括多种有效途径,具体可概括为“请进来”“走出去”“协同”“创新”。
“请进来”包括以孔院为平台依托,组织来华团组,举办海外名师讲堂,以项目促交流,以学术促合作;通过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孔院奖学金项目,吸引更多海外师生到中国学习,培养知华友华力量;通过合作院校的人才引进项目,增加国际教师数量,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
“走出去”包括通过组织人员到孔院开展武术、中医、艺术、建筑等特色专业的文艺巡演、文化巡展、专家巡讲,加强海外宣传;通过建设海外办学基地和孔院实习基地,为当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提高在校学生特别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建立师资队伍“蓄水池”,培养一批既懂语言又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师资力量。
“协同”指中外高校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申报科研项目、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基地,实现优势学科强强联合,推进资源互补,扩大学术影响力;开发师生交换、联合培养、合作办学项目,在交流教育理念、分享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平台的同时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国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工作,建立孔院师资队伍长效机制[4];建设示范孔院,发挥其文化认同功能,共享先进做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召开理事会,共商孔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大计;做好报道与宣传,提高孔院知名度与影响力。
“创新”指借助孔院语言文化交流平台发展研究,为高校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语言+专业+现代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通过孔院的纽带联合作用,实现与海外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国际协同创新平台;编写满足实际需要并符合当地文化特质的汉语教材,创新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形式;拓展合作内容,通过设立研究中心、译介中心、语言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扩大服务受众面,培养实践性人才,发挥智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孔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将孔院建设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孔院文化交流平台的纽带作用,坚持与海外合作高校协同创新,把孔院内涵和特色建设与全球拓展、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合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孔院海外拓展与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自身国际化布局推动孔院特质增效,通过孔院推进自身的国际化建设,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国际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