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对今年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不设经济增速目标,是基于当前宏观形势实事求是作出的清醒判断。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目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依旧很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防疫和经济复苏的双重挑战,决定了不能再以经济增速为唯一发展目标,而要在秉持“生命至上”理念的同时,谋求发展。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是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蛋糕做大,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已逐渐从刚性的指令性指标,转为弹性的指导性指标,一些地方已先行不再设立经济增速目标。经济增长由重速度转为重质量、重效益,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表现。而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还有助于抑制大水漫灌、财政赤字货币化、盲目上项目的冲动,为明年的经济发展腾出政策空间。
当然,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意味着不要发展。4月17日和5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实已经为经济增长设立了空间和底线。具体而言,“六稳”涵盖了经济增长的弹性区间,“六保”画出了经济增长的必守底线。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然后再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还应该看到,虽然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但从“六稳”“六保”的导向来看,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没有偏移,只是被分解得更加具体化了,同时也更加注重与社会效益结合,更加注重民众的切身感受。例如,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没有变,而是被摆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等目标就属此类。
此外,通过改革求发展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设立了硬指标;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等措施,则指向了制度创新和优化央地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