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民
(山东省成武县第一实验小学,山东 成武 274200)
数学思维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数学活动和问题启发下,引领学生展开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人教版数学教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针对同一知识类型的学习,在不同学段编排的难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编排方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相适应,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由简至繁、层层递进的原则,在做好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剖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新知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由简至繁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具体操作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体验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需要逻辑构建支撑,教师给学生规划学习路线,能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并呈现一定的逻辑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简易学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观察、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点、线、面等元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记录整理成完整表格,深入剖析这些图形元素的具体特点,并展示玻璃板拼成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仿照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尝试画出长方体模型的立体图,以锻炼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要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设置必要的思维梯度。而联系旧知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新知探究活动,能够弥补学生认知思维的局限性,提高数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准确度。在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提高思维训练难度,设置空间构图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教师过度干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使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走,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弱化自身课堂主导作用,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梳理清晰、明确的课堂学习主线,引领学生数学认知和思维进行正向迁移,促使学生在主动思维下,自主生成和建构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
启发性教学引导是传统教学的精华,教师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学生在进入数理思考时,很容易产生认知疑惑,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出手,对学生进行精确引导,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动力,重新启动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需要把梯形转化为已知面积计算公式的其他图形。为此,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展示多种不同的梯形图片,让学生结合直观观察的感性体验,思考梯形和已学习过的哪种图形较为相似。学生给出的答案多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可顺势切入操作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图形转化,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凸显课堂教学主线,将学生思维引到图形转化思想上来。
加强同一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训练,能够保持学生数学思维的连贯性。教师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延续之前运用的图形转化思想方法,通过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再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深化学生对图形转化思想方法的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思维迁移,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与数学新知讲授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有很多,包括数学旧知、生活现象、实物模型等,这些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既是优化新知演绎形式的有效载体,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外延能力的依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立足数学知识特点,灵活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教学资源作为数学思维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在素材的基础上衍化开来,发散学生思维,延展学生思维广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有多元对接意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数学思维环节,自然产生学习关联。例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教师若从数位、小数点位置等方面展开教学,会放大计算过程的抽象性,脱离学生思维结构。为此,教师可对接生活中的购物场景,结合教材情境图引出“3.5×3=?”这一算式,启发学生结合购物经验,尝试计算出正确答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支撑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3.5 元就是35 角,从而将算式转化成“35×3”的整数乘法算式。在得到105 角的计算结果后,再转化为10.5 元即为正确答案。教师展开思维引导,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字倍数变化过程,总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思考,逐渐建立系统性认知,实现思维的延展性发展,为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在数学新知演绎环节对接生活素材,给3.5赋予了具体意义,组织学生按照元、角、分的转化规律,把3.5 元的小数形式转化为35 角的整数形式,巧妙地绕开了新知理解的难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小数乘整数”运算过程中的小数点位置变化情况,在丰富的感性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让学生准确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运算规律。
必要的强化训练能够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思维,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得到进阶与升华。数学思维品质提升与数学知识强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简单提高训练量就能保障学生数学思维内化的学习效果。教师选择数学思维强化训练内容时,切忌采取“题海战术”,而要根据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需求,选择针对性的典型题目,训练学生特定思维。
逆向思维是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高阶思维能力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章节训练内容中进行渗透。在强化性训练设计中,教师要关照学生进阶思维基础,给学生准备适合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活动,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帮助。例如,教学“扇形”这一章节内容时,正向的解题思维都是先根据半径大小,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再利用圆心角求出扇形的弧长、面积。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师设置的训练内容可“反其道而行之”,适当融入一些确定扇形弧长和圆心角,求圆形周长或确定扇形面积和圆心角,求圆形面积的逆向题目,强化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扇形”知识的复习巩固中融入逆向训练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数学思维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思维训练效果。
总之,深度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目标,教师要自觉建立深度学习观念,有意识创设学习条件,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契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数学思维,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认知视野,不断提高学生多维度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